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解决或初步解决了长期困扰学界的一系列疑问  思想史上存在的许多争议 ,不光是因为学者们对问题理解的不同 ,还与有关资料的不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在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之前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 ,关于《老子》书中“有”、“无”等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 ,关于先秦是否存在“六经”之说 ,关于禅让是否是一种历史事实 ,关于思孟“五行”的内涵等等 ,都曾经是学界长期争论而又无法最终达成一致的问题。现在 ,随着楚墓竹简的出土 ,上述许多争论都将有望成为过去。1 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长期以来 ,关于《老子》…  相似文献   

2.
先秦情欲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永玉 《心理学报》2001,34(1):82-87
情欲是中国心理学思想史的重要范畴,而先秦情欲论又是这一范畴研究的发端,对后世影响很大。该文从情、欲、情与欲之关系、情欲态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先秦诸子主要是儒、道、墨、法四家的情欲理论,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现代人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3.
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的文体普遍存在于先秦诸子文献当中,通过与《论语》《荀子》《晏子春秋》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和先秦诸子对这种文体的有意取舍。而学界所普遍关注的"恒称其君之恶"的忠臣观,不仅与《孟子》的记载有近似的时代呼应,还可在《晏子春秋》的相关记述中得到践行的例证。换言之,《鲁穆公问子思》的出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先秦诸子之间学术交往和影响的重要反映。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开始从具身角度看待认知,以具身性为共同话题形成一个与经典离身认知不同的具身研究范式。过去学界主要从个体身体视角理解具身概念,强调具身研究范式的个体性维度。当前学界开始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具身概念,强调具身研究范式的社会性维度。这种转变体现了具身研究范式从个体性到社会性的转向。只有将具身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维度整合起来,从整体构架重新思考具身概念,才能把握其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5.
世纪交替之际,回顾百年来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既有巨大的成就,也有不少的遗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文化界解放思想,十分活跃,欣欣向荣。但商品经济的浪潮也产生了一些学术泡沫,在学术殿堂里喧宾夺主、滥竽充数。近读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周桂钿教授的大著《秦汉思想史》,我认为这是一部锐意创新,独具匠心,极有学术价值而十分难得的学术研究专著。学术研究需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和长期不断地积累,急功近利只能是粗制滥造和哗众取宠。据我所知,周桂钿从70年代末期正式走上学术道路,即专心于秦汉时期的学术研究。他首先对王充《论衡》…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取法“先王之道”,心怀“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推崇“尧舜禅让”的政治制度,执掌和传承着夏商周三代因损益而“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但是,礼崩乐坏的现实与他们心怀的崇高理想落差巨大,故而先秦儒家一直处于无法实现理想的政治焦虑当中,而这种焦虑也表现在他们对于使用语言表达见解的方式和态度上。在“百家异说”、“百家争鸣”的学术背景下,孔子、孟子恰恰对于言辞辩论保持着谨慎态度,到了荀子则开始转变了对待言语的这种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7.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是中国20世纪学术发展的一大幸事。这批尘封千年的古籍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先秦思想史的真实面貌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素材。为了推动已形成世界规模的简帛研究的发展,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简帛讲读班”于2000年2月26日在清华大学开班。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哲学所、宗教所、北京大学、中央党校、西北大学、烟台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学者及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数十位中外博、硕士生与会…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有没有逻辑,如果有逻辑,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自从梁启超开始研究墨家论理学(逻辑学)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就开始了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西方逻辑学的争论.例如,梁启超、虞愚等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有西方那样的逻辑学,当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没有西方亚里士多德那样的逻辑学.建国后,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自1980年中国逻辑史研究会在广州成立以来,开始了有组织的学术讨论和集体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的研究以前所未有的成果面世,出现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和教材.从这些著作和论文看,20世纪80-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国逻辑史界关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中国逻辑史是名学和辩学史、是中国形式逻辑的思想发展史、是中国古代符号学史.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制度分析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发现",随后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逐渐形成。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与管理学派强调效率性、工具性的管理行为不同,新制度主义中研究的重点就是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其研究角度是组织生存的合理性。该理论研究一直被沿用至今,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组织理论研究学者都喜欢透过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来阐述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  相似文献   

10.
正我不是美学家,只是美学业余从业者,客串者。美学20世纪90年代末已逐渐式微,但若检视我已发表的成果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与之有关。若仔细辨别还会发现,我的学术道路是从美学开始,再延伸到其他领域的。具言之,是走了一条从美学范畴研究到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道路。为什么如此?想来想去有两个原因:其一,被所从事学科所驱迫;其二,被时代所驱迫,也有个人选择。就前一点说,我搞文艺学,与美学息息相关。黑格尔认为,文艺是美的集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柏拉图研究传统中的发展论、编年学说、文体研究起源于19世纪的德国,它们相互支撑,构筑起柏拉图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即发展论范式。然而,这一范式很大程度上只是德国浪漫主义精神的自我表达,并不能完美地诠释柏拉图。20世纪90年代左右,发展论范式开始动摇,研究者纷纷转向对柏拉图的作家身份以及对话文体的研究。通过探究柏拉图哲学和他所选择的文体之间的本性质关联,可认识到对话这种"最富孕育性的形式"足以克服书写的缺陷,能使得读者参与到鲜活的哲学对话中。  相似文献   

12.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如战国中期齐国的文化最为发达,诸子百家都在齐国寻求自己的发言权,楚地所流行的文献,应当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齐国流传到楚地的。这一事实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的相关问题。事实上马王堆帛书易传发表后,虽然颇被认为是“南方易学家的著述”,①但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其他推测。如有的先生认为,“楚地帛书本《周易》经传文,多半来自齐学”。甚至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总结先秦妇女参政的方式、特征、内容和先秦时代人们对妇女从政宽容的态度,先秦妇女参政方式有摄政、辅政、干政等多种形式。先秦留有上古女性母系社会的遗风,并且注重女性教育,使得当时的女性得以在政治舞台上有机会展露才华。但不同女性参政也打上鲜明的个性烙印。汉代以后才礼法观念逐渐打压了女性参政的热情。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将先秦儒家人性论划分为性善论与性恶论,许多学者也将孔子人性论归为性善论。郭店楚简和上博简的出土,不但打开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维度,也使得早期儒家人性论的一种重要形态,即孔孟之间的情性论浮出水面。性情论是七十子及后学所建构的人性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人性论。性情论由发挥孔子性情思想而来,又对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性情论开始探索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历史演变,将会重构原始儒家人性论的发展谱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起,中国道教学研究日趋活跃,成果渐丰。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从道教史、道教哲学的角度介入道教思想史研究,使道教思想史的学科建设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道教思想史研究作为道教学研究的一个领域,在学术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当前的先秦哲学研究往往以聚焦式见长,学者大多集中精力针对某一专题、某一学派或某一思想家作深入研究。当这种乾嘉遗风式的研究逐渐形成一种先秦哲学研究范式的时候,能兼顾传统与现实的著作就成为这一领域难能可贵之探索了。白奚先生著《先秦哲学沉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正是当前先秦哲学研究领域并不多见的返本与开新并重的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人性学说的文化意义刘梦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先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文化现象,那就是人性学说甚为繁盛。除了孟子的“性善说”和苟子的“性恶说”外,据史料记载,又有用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也持相近的人性看法;战国著名学者杨朱、墨子...  相似文献   

18.
全球学与当代俄国哲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具有全球规模和意义的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当时在欧洲和美国都成立了针对全球问题以及人类未来的研究机构。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也开始研究全球问题。最早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一种深刻的转变。适逢其时,望月清司的历史理论被介绍到了中国学界。这对于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并将持续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以笔者之见,这种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范式上有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回归马克思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