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自律与介入的关系,亦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核心。阿多诺认为任何艺术都具有二重性,即自律性和社会性;自律艺术也具有二重性,即兼具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然而,艺术要真正发挥社会批判作用,就必须是自律的,即艺术自律是艺术介入社会的前提。阿多诺提倡艺术自律,批判艺术介入。他认为具有整一性的审美形式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最佳中介。阿多诺这种艺术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实践"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艺术幻象理论是苏珊·朗格艺术符号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认为艺术创作的结果就是产生艺术幻象,幻象是各门类艺术的基本构成,幻象进而可分为基本幻象与二级幻象。基本幻象是区分各类艺术的依据,而一种艺术中所呈现的其他艺术的基本幻象则称为二级幻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一场讨论会的真实记录。与会者围绕金熊奖获奖影片《白日焰火》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和审美倾向等方面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对影片的观念与类型、审美幻象与真实、日常生活的崇高与悲剧等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交锋,显现了在现代和后现代理论背景下多元的批评取向。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的身份与思想是复杂的,既包括改造传统哲学的理论尝试,又包括面向特定现实而展开的文化批判。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或明或隐地显示出阿多诺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由此,尽管阿多诺的理论创作仿佛是诸种理论要素编织而成的,但马克思主义在其中所占据的地位依然是首要的或主要的。而在更宽泛的意义上,阿多诺这一范例将指明,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一支,包括阿多诺在内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化"讲述"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合法的、可以被借鉴的。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哲学动态》2004,(2):41-43
2003年10月29~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德国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联合主办的"阿多诺诞辰10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举行.国内外学者近20人出席了会议,并就阿多诺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与进程、阿多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阿多诺与现象学的关系、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思想、阿多诺的当代中国价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除霍克海默的《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外,阿多诺1969年去世前几个月写下的《关于批判理论的要点说明》是少有的对批判理论进行全面、具体定义的文献。冷战格局之下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形式以及现实社会主义所带来的问题是阿多诺写作这篇文章的深层现实背景,而"六八"运动带来的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思考则是直接原因。在这篇说明中,阿多诺论述了批判理论的逻辑结构,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非体系性和开放性,揭示了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根本区别,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突出了内在批判和理论独立性。阿多诺对批判理论范式所做的厘定,特别是它对于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的强调,对理解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9月20~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日本哲学会联合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与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协办的"第四届中日哲学论坛"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行。这届论坛的主题是"中日哲学思维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共有来自中国及日本的45位学者与会,其中有17位中国学者、16位日本学者在论坛上宣读了论文。本次论坛的基调讲演都与艺术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谢地坤所长作了题为《新艺术的希望之光或假象——简论阿多诺的艺术哲学》的讲演。他认为,像很多对近代工业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一样,阿多诺强调艺术对被物质化的"自然本性"进行抵抗的意义,提出了现  相似文献   

9.
要理解阿多诺首先要弄明白两大生产、接受条件。第一条可以称之为家系学的,即他与被称为批判理论的几代人一脉相承。阿多诺是瓦尔特.本雅明的学生——据我所知,是其第一个学生——很多问题上他也再度误解了本雅明。哈贝尔马斯是阿多诺的学生,在他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其对先行理论基本部分的误解——例如尼采与法兰克福传统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内在批判"(Immanent Critique)是阿多诺哲学运思的主要方法,它并非是单纯立足于第三人称的社会观察者,也包含了第一人称的参与者与批判者。因此,从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中可以发展出一种形塑批判性主体的理论,此视角印证了阿多诺为何在奥斯维辛之后重返德国,积极介入公共领域,诉诸一种"通向成熟的教育"(Erziehung zur Mündigkeit),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再启蒙。通向成熟的教育继承了"教化"传统的"自主性"内核,更将主体与普遍性文化、习俗置入一种动态的力量博弈之中,既包括抵抗也包括对真正规范性理想的揭示,由此呈现的以自我追问、自我理解为核心的主体理论,为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齐泽克提出了"意识形态幻象"概念,并进一步重新阐释和解读了意识形态,从而构建了其意识形态幻象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把意识形态的研究延伸到了社会存在方面,认为意识形态已经不能拘泥于"社会意识"层面,从而将意识形态界定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尽管齐泽克一直力图穿越"幻象",但是他也始终都在维护"幻象"。从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主要理论主张出发,探索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其本身的内在局限性,对于我国意识形态研究新的理论视角的开拓和分析方法的丰富具有一定启示和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13.
阿多诺曾把康德的道德哲学视作信念伦理学,并对之展开了批判。他的批判直指康德道德哲学的两个理论前提,即理性是目的自身、理性存在者是"本真的自我"。阿多诺一方面指出理性并非目的自身,并试图解决它与感性自然的矛盾,从而消解道德哲学在理论上面临的行为难题;另一方面强调在错误的社会中没有正确的生活,并试图嫁接社会批判与道德哲学,从而希望道德哲学的诉求能够被真正实现。不过,由于阿多诺没有注意到信念伦理学"强"与"弱"的差别,因而他的"强的信念伦理学"的判定存在不足。尽管如此,阿多诺的批判还是击中了康德道德哲学的要害,并提供了这样的启示:若要真正过上正确的生活,既不能夸大抽象自由的重要性,也不能放弃对权力统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冯炜 《美与时代》2007,(2):23-26
场域理论认为艺术生产上具有一种双重结构的分立,这是由艺术场的自主化带来的.伴随着双重结构分立的是对艺术家"神崇化"的构建,这使得一系列以艺术为幻象组织到一起的行动者共同参与了对艺术家的神圣崇拜,可以说,以艺术家之名产生的文化炼金术是由所有的行动者共同创造的.  相似文献   

15.
仅仅看到传奇戏曲也给接受者展示了"历史"的幻象从而造成对未来的期待,这是不够的。传奇戏曲之所以作为独立品类而存在,就在于展示"历史"幻象时有它自己的审美个性。一方面,传奇剧作家运用梦幻模式来组织情节,使幻境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性对比,从而启迪世人了悟玄理;另一方面,传奇剧作家笔下的主体意象,使表现神仙功德的艺术作品成为"以动作为形式的诗歌",从而创造了充满"仙道情感"的审美诗境。  相似文献   

16.
习总书记关于文艺的系列讲话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精髓,其中的"要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对于构建当代艺术评价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历史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在继承中求创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人民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以人民的审美需求作为衡量作品的唯一标准;艺术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在优先考虑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与经济效益的统一;美学的观点要求艺术评价体系要守好艺术的最后一道防线,艺术的内核永远是审美。  相似文献   

17.
艺术如谜,难以破解。阿多诺认为,理解"谜样"现代艺术的"难解性"恰是现代美学的任务,而其核心问题即把握现代艺术作品蕴含的"真理性内容"。作为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真理性内容"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内涵:哲学层面,指艺术借助经过理性中介的"摹仿"对"非存在"的拯救,并藉此批判形而上学及其美学形态;社会历史层面,指艺术应是自律的,自律艺术是对"物化"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并可藉此开启人的解放维度;美学层面,指艺术作品区别于"寻常物"的内在规定性或言"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道德     
主持人的话:今年是德国著名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阿多诺(T.W.Adorno,1903—1969)诞辰100周年。阿多诺一生勤于探索、善于思辨,他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地构造了以否定的辩证法、社会批判理论和音乐批评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西方学术界,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而独树一帜,他的社会理论丰富而特色鲜明,对20世纪西方国家的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他也因此成为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之一。为了纪念这位思想家,我们在此特别刊登国内从未发表过的三篇论文,它们分别选自阿多诺的《克尔凯郭尔——审美的结构》、《最低限度的道德》和《道德哲学的问题》三部著作。如果说《克尔凯郭尔——审美的结构》是阿多诺刚刚进入哲学界时所写、反映他的青年思想的处女作,那么《最低限度的道德》则是他反对法西斯统治、抒发经历二战体验的作品,文风多有警句格言,颇有哲学散文的韵味,而《道德哲学的问题》则是他生前的讲课文稿,文风完全不似他的其它哲学著作那样深奥晦涩,而是朴实直白、深入浅出,对人们正确理解和认识道德哲学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希望,这几篇论文的发表能够展现阿多诺思想的几个不同侧面,对国内学术界全面认识阿多诺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畸形状况是,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从个人到社会的行为机制几乎全部交付利益驱动,由此造成从信仰到底线伦理的严重危机。审美与艺术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上述格局。现在的任务是,审美与艺术首先需回归本位,即作为民族与人类精神文明的感性机制陶冶人性。中国美学的引导首先是经由审美范式激活传统审美经验,使之进入现代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并成为提升之一维。因此,重要的不是仅仅研究传统范畴与理论,而是结合审美事件、人物与风俗的个案序列进行诠释,并转化为艺术。因此,古文、唐诗、宋词、元曲  相似文献   

20.
社会现实的解构:幻象、现实、实在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现实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范畴。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我们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激进解构。在拉康和齐泽克的精神分析理论看来,现实乃是一个幻象建构,经由这个幻象建构,遮蔽了实在界,使我们具有了现实感。而这个实在界被幻象所遮蔽的过程,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它是经由黑格尔式的空洞姿势所达到的。正是通过一个纯粹的空洞姿势,一个纯粹形式转化,实在界被符号化,成为我们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