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弗雷格把语句的涵义看作思想,把语句的指称看作真值。本文接受弗雷格关于语句的涵义-指称的意义结构,但把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改为语法意义和事态。语句的真或假是语句和它所指称的事态之间的一种关系,类似于名称同它的指称对象之间的实-空关系。弗雷格关于思想的客观性转换为语法意义的客观性,体现为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体间性。本文区分了指称对象和指称意向,把指称意向定义为涵义和语境的结合,相当于弗雷格所说的判断。本文还对语句的语法意义和认识论意义作了区分。  相似文献   

2.
单称命题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法性是当代弗雷格主义语义学与罗素主义语义学争论的焦点问题。在模态结构下,单称命题观念与一系列强有力的基本假设相冲突。普兰廷加等人发展了一个专门针对单称命题的标准论证,试图通过归谬论证来证明单称命题观念是不融贯的。面对之于单称命题理论的这一挑战,一种颇具潜力的应对策略是区分两种真理观念,即命题在"世界里"为真与命题在"世界上"为真的区分。此策略试图表明,承诺单称命题"在世界上为真"并不导致与基本假设相冲突。本文在此专门考察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基于真理问题与指称问题的内在联系,即语句指称(真值)是语词指称的函项,我们力图证明,两种真理观念的区分实际上可还原为著名的顽固指称固定性和持续指称固定性的区分。而后一区分可以相当严格地在卡普兰的二维语义学框架下得到说明。此框架的实质基础是指称纳入的概念。文章基于对空名语义学的相关分析,通过借鉴埃文斯的描述性名称构造方式,构造了一种独特的绝对空名。最后,以此为基础,我们试图表明卡普兰框架下的指称"纳入"概念难以贯彻到底,继而,以之为基础来为单称命题观念提供辩护的策略也难以维系。  相似文献   

3.
论文认为葛梯尔第一个反例的实质,在于专名与摹状词之间的混用。一个专名的意义应当是在它与有关个体的关联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提供了意义规定的基础,但个体并不等于意义本身。从本原上说,名称的确定性恰恰来自它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联性。专名的涵义是潜在的、隐而未显的,它通过摹状词来展现。专名在获得命名之后,即成为一个约定的符号。意义论的基础应当是“指称论”,而不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使用论”。  相似文献   

4.
简论摹状词     
日常语言我们用两种方式指称个体,一种是专名,另一种是确定摹状词。确定摹状词通常就简称为摹状词。以下都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摹状词”一词。虽然摹状词与相应的专名指称同一的个体.但两者的指称方式、意义、功能以及包含在语句中的含义是很不相同的。这一点只有在把现代逻辑的工具运用于日常语言的分析,特别是在罗素发表了  相似文献   

5.
指示词理论是逻辑哲学、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指示词包括专名和摹状词。本文试图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用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一些补充论证。一、专名和摹状词名称有专名和通名之分。专名是个体的名称 ,通名是自然种类的名称 (种名 )。限定摹状词 (简称摹状词 )是用一个个体的性质来指称该个体的语词。在英语中 ,摹状词的结构是 :定冠词 the+形容词 +单数普遍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定冠词 ,而且名词也无单复数之分 ,一般由“形容词组+普遍名词”就可构成限定摹状词。有时也可用“那个”代替定冠词 ,用以表示我们所指称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7.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8.
9.
语言理解中抑制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抑制是语言理解中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机制。该简要介绍了语言理解中抑制的概念、分类和有关抑制机制的建构一整合模型、结构建构框架等理论;同时,概括介绍了对语言内部无关或不适当信息干扰的抑制、对来自语言外部无关信息干扰的抑制以及跨通道语言理解过程中有关抑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叶闯 《世界哲学》2009,(2):26-32
大卫·查尔默斯对指称主义一直采取怀疑的态度,他在<概率与命题>这篇文章中,通过揭示指称主义和穆勒关于专名的论点与贝叶斯确证理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否定指称主义的新论证.查尔默斯论证的核心,在于表明贝叶斯确证需要一种指称主义不能满足的条件,即它需要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需要恰当的描述,可是,查尔默斯在他的语义学中所提出的"中心世界"等概念工具,在给出这些描述时,可能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白学军  张兴利 《心理科学》2003,26(6):1004-1007
本实验利用DMDX系统,通过命名任务来考察在篇章阅读中类别指称对象的可提取性。实验一的结果发现在立即条件下,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一致时,更有利于探测词的激活;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不一致时,压抑效应不明显。实验二的结果发现在延缓条件下,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一致时,对探测词的激活优势并不明显;上指示词所指对象与探测词不一致时,对探测词的激活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从语言表达现象出发来理解非语言实体,开创了分析哲学之语言转向的先河。他不满以对象为定向的传统语言观,根据语言中的述谓现象,在对象之旁增添了另外一种非语言实体:函数(在语言分析中,最重要的函数是概念)。对这一做法有两种解读倾向:实在论和唯名论。本文考察了弗雷格对专名的判定标准,揭示出语言分析对前语言理解的依赖关系,最终指出,虽然弗雷格本人在任何意义上都并非一个唯名论者,但在他关于对象的理解中的确可以找出一条倾向于唯名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问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郁喆隽 《学海》2003,(1):130-137
本文试图从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定义出发 ,揭示隐含在这种定义方式中的哲学前提 ;继而通过对诸种语言样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说明私人语言本身可能导致的谬误 ,以及造成私人语言的那种对象—指称模式给理解语言现象带来的困境 ;最终阐明维特根斯坦提出私人语言问题的真实意图———反对对象—指称模式 ,批判笛卡尔式二元论 ,力图在生活世界中重新审视语言  相似文献   

15.
张力锋 《学海》2023,(2):198-206
当代索引词理论以特征/内容、使用语境/赋值情形两对区分为方法论基础,建立以直接指称理论为核心的索引词语义,使得索引词等直接指称词项的语义内容摆脱认识论纠缠,令认知含义和真值条件各安其所。虽然单称命题遭遇较严重的本体论挑战,但完全可以从曲全论、必然论以及指称和存在的语言哲学区分等不同方向从容应对。在此基础上,可为索引性语句构造扩张版可能世界语义。  相似文献   

16.
雷晓军 《心理学报》1991,24(2):48-56
传统的自然语言理解的范式是:先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语义分析,得到句子的意义结构。显然,这与人的语言理解是不同的。一些心理学实验表明,句子理解时句法和语义是同时起作用的。 本文提出一个自然语言理解的新的范式,即句法和语义同时加工的模式。如果仅用句法规则对句子进行分析,其结果往往有几个歧义的句法结构,而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句法加工的同时,再加入语义的工作,则只得到一个句法结构。联结主义正在认知科学界兴起,它给句法和语义并行加工提供了方法。本文使用局部联结模式实现语言理解并行处理的范式,并在计算机上编制了这样的程序,它可以理解简单的汉语句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用法,我们拥有两个方面的直觉,即"无所指称"直觉和"有所指称"直觉,这导致虚构名字指称难题。针对该难题,空指称论者认为,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没有指称;全指称论者则认为,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同外部语境下的虚构名字一样,直接指称虚构对象。空指称论者尊重了"无所指称"直觉,但未能尊重"有所指称"直觉。全指称论者尊重了"有所指称"直觉,但未能尊重"无所指称"直觉。笔者提出接续主义指称观,据此,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通过指称时间部分完成对虚构对象整体的指称,虚构名字既"指称"了虚构对象,又"没有指称"虚构对象。笔者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完成对接续主义指称观的辩护。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教师的不同语言形式对儿童语言理解的影响,采用独白、半对话和全对话三种语言形式材料,要求不同年级儿童在不同的语言形式条件下完成七巧板图形的识别任务。结果显示,一年级儿童在全对话和半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三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语言条件;五年级儿童在全对话语言条件下的正确识别率显著高于独白和半对话语言条件。结果说明,在不同年级儿童中,教师的对话语言以不同的内在过程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这为了解“对话语言易于理解”的发展性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幼儿对人称代词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调查了二岁半至五岁半的儿童理解人称代词‘我’,‘你’,‘他’的指称意义的发展情况。要求被试在不同语言情境下辨别说话者所讲的‘我’,‘你’,‘他’所指的是谁。共有两项实验。实验Ⅰ,被试作为其他三人交谈时的旁观者;实验Ⅱ,被试本人参加三人交谈,并分别担任受话者和第三者的角色。结果表明:(1)二岁半到四岁半的幼儿对人称代词指称意义的理解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四岁半和五岁半之间无显著差异;(2)幼儿对三个人称代词的理解水平是‘我’最高,‘你’次之,‘他’最低;(3)幼儿在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称意义时,还不能灵活地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转换参照点。  相似文献   

20.
医疗语篇理解是老年人实现自我照护的关键因素,改善老年人医疗语篇理解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质量并节约医疗成本。本文整理了老年人医疗语篇理解的影响因素,包括加工能力等老年人个体因素和可读性等语篇设计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年人医疗语篇理解补偿模型。该模型尝试阐述上述各影响因素中,那些随龄衰退的因素(如加工能力),如何从别的因素中得到补偿(如医疗知识),从而支撑老年人的医疗语篇理解。补偿模型有利于干预研究的设计,但也还有待更多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