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5 毫秒
1.
心灵的家     
茆中新 《天风》2005,(12):27-27
我出生在贫穷的家庭,父母是本分的农民。在我的记忆中,父母都是沉默寡言的人,更不用说和我们交流感情了。他们给我的感觉就像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每当看到别人家的母亲关心孩子,心里总不是滋味。  相似文献   

2.
皿苇 《天风》2018,(5):18-19
如果是上帝,那么在他就没有难成的事寒假回家,发现院子右侧那只有一掌宽的角落里搭起了一个鸽子窝,看一对鸽子寸步不离的样子,就知道里边一定有鸽子蛋。院子里已经好几年没住过鸽子了,再次看到鸽子窝,我竟然也激动得像个孩子一样,跑到父母面前叽叽咕咕一顿说。  相似文献   

3.
韦长安 《天风》2017,(7):46-47
1987年,我的弟弟因车祸不幸夭折,年仅六岁。自从弟弟离开人世,至今整整三十年。三十年来,我从不和父母提起他,也从未去河边的墓地看他。“弟弟”,已经成为一个模糊的称谓,就如在我心里他那张早巳模糊的笑脸。有时,我不禁想,如果他能活到今天,也许早巳成家立业、儿女双全了吧。  相似文献   

4.
弯路     
听他讲自己的经历,是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我小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威信很高的商人。也许血液内的一种潜质,也许受外公的濡染,外公年轻时就在浦东拥有了自己的工厂。上中学时,一看到英语课上蝌蚪似的字母,头就犯晕,刚毕业的女教师,教学水平还很稚嫩,当我们字母还没搞清楚,她就讲音标,当音标还模糊时,就进展到了句型,简直是赶鸭子上架,从此英语成了我的死胡同,别的功课还不错。父母觉得我偏科太严重,考大学根本没指望,就让我进了工厂。那时提倡进工厂,比现在进机  相似文献   

5.
"锅铲"藏爱     
正婚后,我和先生住在城里,父母住在乡下。那天,父亲放下从家里带来的一袋子鱼和肉,随后便进了厨房。一会儿,父亲在厨房叫我,我赶紧进去,就看到父亲正望着那个锅铲默默发呆。看了我两眼,他欲言又止。我一头雾水,便问父亲:"咋了?老爸,锅铲有什么好看的?"  相似文献   

6.
开学季节     
邮差把录取通知书送来时,父亲并未流露一丝高兴,他压根儿就没想过我能考上高中。那时候,我已下田拔过几次杂草,在父母给庄稼喷农药时做下手,作为长子,我必须尽快学会这些农事,帮着父母撑起贫寒的家。  相似文献   

7.
正小时候,唐帅是被父母忍痛"隔离"起来的孩子。当发现他是健全人的那一刻,他的聋人父母按捺不住地高兴,因为在他们心里,这辈子只要能看到儿子像平凡人家的孩子一样,在有声的世界里健康成长,就心满意足了。为了让他尽快学会说话,父母把他送去和外婆一起生活。有一年,唐帅的母亲因为脑梗去医院就诊被拒收。原来,医院曾经接收过一名聋哑人,但是因为交流不便,看诊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某一天,参加一个酒会,会后和坐在我身边的素昧平生的三个人一起吃饭。聊着聊着,忽然A男说起真心话来。他说他本来是念服装设计的,10年前,他得了淋巴癌。他说自己的人生太辛苦了,小时候就因心脏病动了几次手术,后来家运也不好,父母很早就相继辞世,得知患癌症时,别人是呼天抢地,但忧愁的他却有一种冷静:好啦,这下是老天来宣告死期了,这么辛苦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正我曾带过小学三年级,这个班有个男生,学习很好,特别喜欢做手工,但他有一个很不好的毛病,就是喜欢拿人家的东西,看到别的同学有什么漂亮的笔和本子,就想装进自己的口袋。其实,他什么都不缺,他家里条件很好,父母在他学习上也舍得投资。许是家庭条件太优越,他养成了桀骜不驯的性格。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找出一个恰当的方法,提醒他一下,而又不伤了他的自尊心。一天下课后,我下意识地走到他座位旁,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对他说道:"老师有个手工劳动老是做不好,放学后,能到老师办公室里去,教老师做做吗?"  相似文献   

10.
正在网上看到"最伤父母的十句话":"好了好了,真啰嗦""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跟你说了多少次,不要做,做又做不好""你们那一套,早过时了""我自己有分寸,不要说了,烦不烦呀"……看到这些,我的脸上不由发起烧了。因为半个小时前,我竟然对母亲说了其中的三句。母亲听妻子说起最近我工作上遇到的事,知道我跟一个同事闹了些不愉快,就来问我。我怕母亲担心,就故作轻松地说:"妈,不跟你说了,说了你也不懂,别  相似文献   

11.
正"爸爸,看着我从这里跳下去。"十岁的儿子喊道,我抬头看到他站在高高的跳板边缘,俯下身体张开双臂向下不停地打量,想起他曾多次这样尝试过,也可以看得出此刻他依然非常紧张、犹豫甚至两腿明显瑟瑟发抖。此刻游泳池里人不多,他有时间酝酿和鼓起勇气。"罗比,你可以做到!"我大声回应,可他还是和以前一样踌躇不决,持续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没能下定决心一跃而下,只好选择放弃。回家路上不无沮丧地对我说:"非常害  相似文献   

12.
张远来 《天风》2016,(10):46-47
正一年来,这是第三次听闻中青年传道人猝死的消息了。他刚刚年过三十,孩子也不到两岁。很多信徒问我:全能的上帝为何让一位如此年轻有为的传道人,就这样留下年幼的孩子、年轻的妻子、年老的父母,以及那些留恋他的信徒,突然离开?而之前在几次和这位传道人同工后,我却早有隐隐的担心,这类耗尽式的侍奉,最终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耗尽式的侍奉诚然,过劳是当下中国不少传道人的基本共性。西方教会的  相似文献   

13.
一、社交恐怖症的诊断小张是某军校大专一年级学员,19岁。他自述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见人总是畏畏缩缩,害怕与别人眼光对视和面对面交谈,不得已与同学讲话时,会不由自主的脸红以至于无法继续谈话,尤其是面对队干部和教员时更是如此。进行活动(如打羽毛球)时一旦有人在场,就会极度紧张,变得笨手笨脚,甚至于手脚发抖以至于无法完成活动,最近连给长辈或领导倒茶、斟酒时也感到莫名其妙的紧张、脸红、手脚麻木、甚至发抖。他十分担心这种状况会一直延续下去而影响了自己的前途,为此非常痛苦,怀疑自己是否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要求进行心理咨询。经了解,小张的父母性格较为内向,平素在家里  相似文献   

14.
陈旭红 《天风》2012,(2):56-57
我出生书香门第,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从小接触的就是书籍,父母对我的启蒙教育很早,在我4岁的时候就已经认识很多字了,父亲送我最早的一本读物书名是《幼苗》,学前已经看过很多中外名著,在一些世界名著里经常看到描写书中人物:手捧圣经祷告:"愿上帝保佑我"、"求主赦免我的罪"这样的字句,我很新奇;什么是圣经,什么是教堂?那时特别渴望得到一本圣经,由于那个年代的禁锢,儿时的愿望一直到我1991年调到保定来工作才实现。  相似文献   

15.
李嘉诚还伞     
李嘉诚还没成功的时候,曾经流落街头。一天,天正下着大雨,李嘉诚无处藏身,就躲在学校门口的一棵树下,破衣服全都淋湿了,冻得他瑟瑟发抖。这时,一个中学生打着伞上学来,见他冻成那样,就走上前去,把伞递给李嘉诚,说:"叔叔,用我的伞吧。"李嘉诚看看中学生,问:"那你呢?"中学生说:"我跑进去就行,放学时你记得还我。"说着,就跑进了学校。  相似文献   

16.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家铁路公司里有一位员工尼克,一天,他被关进了冰柜车里,而不巧的是同事们都赶去给老板过生日了。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呼喊着,可是只有自己的回声。手敲肿了,喉咙喊哑了,却始终没有人理睬。最后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用发抖的手写下了遗书:"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第二天,人们惊讶地在冰柜里看到尼克的尸体——冰柜里的冷冻开  相似文献   

17.
庞士谦阿訇归真已三十年了。只要一提起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孔,庄重的表情,谦恭淳朴的作风,总是在脑海浮现。很早以前,我就熟悉他的名字,也在一些回回报刊上看到过他的著述,或有关他的报道,只是无缘拜晤。1951年初到北京,路过东四牌楼清真寺,当时门口还挂有“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名山区农村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知道知识的重要。为此节衣缩食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学堂。他学习很用功,成绩也不俗。尤其是朗诵方面,从小学就表现出良好的禀赋,初中语文课上他常常领读,被师生们称为小播音员。其实他心底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能成为一名播音员。初中毕业,他实在不忍再看到父母为供他们姐弟上学所付出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的心理课上,我和同学们分享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突然有位同学说:“他们才不爱我呢!”我循声望去,看到他严肃略带愠气的脸庞,我知道他不是故意捣乱。于是,我说:“你愿意和我们说说吗?”他有点拘谨地说:“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也很好,我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可是根本不顾及我的感受,尤其是我爸,每说一次话,  相似文献   

20.
神恩浩大     
徐愚 《天风》1995,(12):22-24
我呱呱坠地时家就开始衰败,父亲由富商变成靠手艺为主的人,我的童年充满心酸和苦难。十七岁时被迫支农当了知青,父母设法替我找了个出身三代贫农的渔民,他家虽穷但成份好,我不很情愿。父母便劝:“嫁他能给你作靠山,我们也好放心。” 靠山,我确实需要一座靠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