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叶旋 《美与时代》2014,(10):82-82
从素描是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基础出发,论证现代水墨人物发展的过程中,素描起到的作用,素描对徐悲鸿与蒋兆和水墨人物艺术成就的作用。80年代中期对素描作为中国画的基础质疑与争论以及对素描的探索与改革。素描如何才能更好的与现代水墨人物画、中国传统艺术的融合,使素描在现代水墨人物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汪晗 《美与时代》2014,(4):119-119
水墨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且是一种东方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化美感形式与视觉表现张力。本文首先进行水墨的美学精神相关文献搜集、分析及整理,选定分析井上雄彦的作品,研究水墨的实与虚的表现方式。传统水墨画各项技法结合现代数字媒体,把水墨的特有效果融入视觉影像,对融合古典与科技且带有东方现代水墨风格的作品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水墨在继承传统水墨的基础上,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其赋予了传统水墨新的时代生命力。无论如何,传统水墨在精神上、境界上的文化价值是永恒的,在未来的时光里,艺术家们仍需潜心领悟、尽心吸收、用心传承。山水画作为传统绘画的重要一支,必定是承载着当代创作者的理念与思想的,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新变的机制,在不断探索与改良中实现创新,最终进行现代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赵煜佳 《美与时代》2014,(12):96-97
随着平面设计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元素被人们所发现应用,从而给现代平面设计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中国水墨艺术的应用,不仅是对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设计自身发展的需求所致。在实际应用中不能走简单的拿来主义,一定要寻求水墨元素与设计本身的契合点,灵活运用,突破创新,才能得到成功的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5.
速写写生的功能众多,但对于我们最终目的却在于将其灵活运用到水墨创作中。进行水墨创作的实践经验指导我们首先需转换工具,如从钢笔、速写本到毛笔、宣纸、墨等就存在一些问题:如在速写中的一条线转换到水墨上的线,由于工具的不同,毛笔会出现分叉成两条线,或毛笔含水量大所画出的线也不是自己想要的;速写上的点线面到水墨上还是那样的点线面吗?  相似文献   

6.
民间美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艺术的舞台上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借鉴民间美术来拓展水墨画的创作,一直是很多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要追寻的答案。从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角度,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以及两者的共性作为出发点,对民间美术绘画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与拓展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水墨元素的审美特质及其在插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插画将水墨元素融入其中,既丰富了插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发展。人类对审美的需要,促进了现代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成不变都是不可取的,对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创新是目前符合其发展趋势的一大重要举措。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属于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其将传统的中国画作为发展媒介,题材多以人物为构象。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是传统人物画的升级,但是通过了解过现代水墨人物画与写实素描的融合以及写实素描影响下的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发现现代水墨写意人物画语言的丰富与改变是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李可 《美与时代》2013,(12):13-13
中国画是一个既有审美系统又有思想系统的文化体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一直伴随着并成为这个进程中的一个敏感话题,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一个重要分支的中国当代水墨,由于水墨这么一个天然与生俱来的那种民族的符号,民族的根性,民族的礼仪等表征,如何来寻找当下的叙事途径,“尚意”无疑是对当代水墨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陈璐 《美与时代》2016,(9):54-55
当今画坛所呈现工笔画为盛,写意画呈现日益渐衰的趋势。"笔墨"随着表现主题、题材、对象、深度的不同而变化,其表现范围和力度会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水墨画的现状。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进行的对传统水墨提出质疑并试图突破的艺术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当代水墨,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格局。水墨当代性要从传统中来,只有从传统中找寻自身的营养,才能真正展现中国水墨画的当代艺术面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李小山发表《当代中国画之我见》,提出了中国画的意境与技术手段日趋僵化的问题,强调必须更新绘画观念。谷文达用传统的笔墨形式进行革新,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反思、批评,重新解释、重新创造传统。他对水墨画进行了跨越式的改革,从内容题材的创新,到材料上的创新,再到形态上的创新,他继承着传统水墨的形式,同时又把水墨带到了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天桥人物》是中国杰出的版画家李桦的一套水墨人物画作品,该作品体现了李桦对中西方艺术的融合。1947年,他受徐悲鸿之邀,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致力于版画艺术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不断创作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艺术作品。李桦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徐悲鸿亦对其水墨作品赞赏有加。以《天桥人物》为例,对李桦水墨人物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融合的可行性,同时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3.
实验水墨从根本上改变了水墨画家多画山林隐逸而较少切入现实生活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水墨创作的全新格局.具体地说,它一方面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水墨画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艺术题材与艺术符号,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借鉴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创造适合表现现代都市或乡村的新水墨语言.中国的实验水墨吸收西洋的技术,充实了中国画的精神意境."现代实验水墨"是民族本土的艺术走向艺术当代的必然,它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网络在当前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网页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通过对中国水墨艺术的形式、设色和意蕴的认识,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在现代网页设计的相互融合和运用,对如何更好地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水墨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多个阶段,从现代水墨人物画来看,水墨画随着时代审美和个人审美不断变迁,这也是水墨人物画持续发展并始终拥有魅力的原因所在。《绘画迹象论》中所提供的绘画品鉴体系,能够提供一个很直观的视角去赏析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作品。通过分析水墨人物画的"迹"与"象",可以分析出其变迁过程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金延林 《世界宗教文化》2015,(2):148-150,2,159
观音像在我国佛教造像中的所占比重极大,而且多为寺院壁画。现存的中国古代观音壁画绝大多数是以勾勒精细、赋彩浓丽的表现形式出现。水墨这一绘画形式,作为唐代以后文入画的惯常绘画手法极少出现在寺观壁画中。丛林寺二十四幅水墨观音壁画,无论在表现题材、形式和手法还是在画面结构等方面,都大异于传统的寺院壁画。作者突破此类壁画常规的表现手法,使用了纯水墨勾勒、点、染;在题材选择和画面布局上也是匠心独运,从技法到图式无不表现出典型的文人画特点。  相似文献   

17.
郭博文 《美与时代》2023,(7):111-113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思维的进步,传统的中国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理论的创新加上水墨技法的突破使得中国画在审美理念与表达方式上更倾向于多元化,这些为中国画在内涵上的自我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将水墨技法的探索与美术教学实践相结合会产生以下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传统笔墨规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笔墨技法;如何将新材料的探索成果有效应用于美术创作中。诚然,创作是可以带动教学的,个人创作中对技法的探索也是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新材料与新技法的尝试,同样可以为中国画创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带来影响。对师者而言,对笔墨技法的实践与创新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激发对水墨技法探索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刘铁彬 《美与时代》2023,(3):102-104
水墨画作为中国画中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方式,近年来逐渐受到高校的重视。高校开展水墨探索课程教学创新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水墨、解构水墨,进行水墨画创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要想达到课程目标,高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理念,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获取创作灵感。此外,教师应加强笔墨教学、意境教学、构图教学,在水墨探索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拓展绘画材料与技法,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在了解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创作手法基础上,进一步对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情感呈现、语言形式、表现题材及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来认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发展,最终阐明当代水墨人物画对中国画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推动性意义。希望本文对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在大众文化环境下中国画的发展能产生再认识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绘画历史上,水墨写意人物画不如花鸟和山水画发展快、成就高,追其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画风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和对文人的轻视,影响、束缚了画家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