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药王信仰盛行,具有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族群、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药王崇拜仪式的考察,认为西南各族群的药王信仰表现出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信仰内涵。西南少数民族药王崇拜更渗入民俗活动之中,各族群药王信仰亦具有民间化的特色,从此侧面可认识西南少数民族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梳理华北地区弘阳教创教背景、药王信仰特征以及弘阳教新发现药方、《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与弘阳教等方面内容,探讨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华北弘阳教药方是明清道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究。《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是道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渗入了百姓的生老病死与日用伦常。华北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药王信仰亦是考察道医文化在明清民间社会传衍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夷坚志》130余则四川故事是研究南宋四川地域社会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从中可见四川民众丰富的信仰世界与信仰行为.官员、士人、手工业者、术士等在民间信仰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共同参与民间信仰活动,扩大了神祗队伍,拓展了信仰的地域,协调了地方信仰与国家信仰互动,促进了部分神祗走出四川、走向全国.南宋四川民间信仰的盛行,与四川的军事、教育、宗教及民间巫风传统密切相关,四川独特的地域环境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民间信仰的地域性与佛道教发展息息相关却又独具特性,民间信仰的区域化既是民间信仰地域性研究的核心问题,更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地理学的重要主题。本文以我国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福建为中心展开研究。福建沿海与内陆地区民间神明信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别。南宋时期,福建沿海地区佛道教信仰式微,民间信仰取而代之,并在民间神明的敕封总量与信仰取向上与内陆趋向分异。沿海神明信仰的区域化进程相应展开,明清时期尤为显著,进一步形成与内陆分散化态势明显不同的体系化格局,而这一体系化又是在"高层—低层"之间形成地域层级的转换中逐步实现的。这不仅是地域社会变迁的深层反映,更隐含着地域社会与民间信仰的内在关联中经常被忽视却又是关键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林拓 《宗教学研究》2005,(3):100-109
策源地的形成及特征是神明信仰区域化研究的关键问题.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民间信仰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为信仰策源地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在对福建主要区域神明信仰的逐一考察中发现,其策源地区位特征从区域经济文化的边缘地带渐次演变为区域经济的次重心(或核心)、区域文化的次重心,而与区域行政、文化中心保持某种微妙关系,并与信仰的地域扩展及信仰主题的逐步确定,具有深刻的共生性和共时性,我们将之概括为"边缘-核心转换"特征.实际上,它是区域市场体系及地域网络发展的产物,是民间社会与国家政治在空间结构上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起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对土家族文化有着深刻影响,土家族医药植根于土家族文化土壤,因而也受到道教的影响。“太上老君”即道教始祖,历史上道教在传道之始,即以治病吸引信众。道教徒以太上老君弟子身份行医传道应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药王信仰与道文化密切关联,是考察道教文化在民间社会传承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从土家族医史文献入手,探讨道教对土家族医药的影响。认为土家族医史文献中关于“太上老君”的传说,实际是反映了道教“以医传教”“借医弘道”的史实,同时其中也融入了“药王”扁鹊的故事元素;其关于“药王菩萨”的传说,则是对神农氏、扁鹊、孙思邈等道医采药行医故事的改编。这都反映了道教对土家医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潮州饶平县海山镇的游神活动具有典型的潮州地域特色,有很深的民俗文化底蕴.海山镇的游神活动结合了祖先崇拜和全境神灵出巡,有利于宗族内部凝聚力的增强以及社区的融洽.通过对游神这类民间信仰活动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潮州地区民俗的特殊角度,有助于对潮州地区文化的理解,同时对合理引导民间信仰,使之发挥积极作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各地的民间信仰迅速恢复并得到发展。各地民间信仰的庙宇或重建或重修,广布城乡地区。第二,民间信仰的信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均有参与。第三,广东的民间信仰富有华南地域特色。一是民间信仰中的"神诞"或"庙诞"不止是一种节日,民间信仰场所能把个体与所拜祭的神、个体与他人的存在相联系,  相似文献   

9.
三台县云台观为北方真武大帝道场,也是明代四川蜀藩王府主要修醮之所。通过对云台观纪念真武大帝诞辰而举行"祖师会"的宗教社会学考察,可以看到道教真武信仰在四川地方社会中的广泛流布与持续影响。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所具有的降福、禳灾、护民、降雨、护生等神性功能满足了信众的多方需求,体现出道教在地方社会信众中鲜明的信仰特征。"祖师会"所体现出的时间上的集中性与态势上的群体性,以及在不同信众的性别与年龄上的分布特点,也为研究地域宗教文化的传播以及现代道教在乡土社会中的发展特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作为祭神辟邪的物品,年画从诞生之际就与民间信仰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而小校场年画也以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出近代上海的都市民间信仰习俗。年画是中国独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春节之际张贴于家户的内外,具有驱灾避邪、祈福迎祥的作用。各种题材的年画应节使用,逐渐发展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居家装饰画。  相似文献   

11.
付琴 《中国宗教》2023,(9):72-73
<正>“江汉平原皮影戏”于2006年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流传于江汉平原地区,曾对地方族群的历史、习俗和社会意识发生过深刻影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范式,承载着深厚的民间信仰文化。民间信仰与江汉平原皮影戏之间的相互影响复杂且深刻,本文旨在通过对照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历史实物等多重文化遗存,探讨江汉平原皮影戏与民间信仰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在普通民众生活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持久广泛的影响力,具有文化传承的强大惯性。本文从民间信仰的概念、现状趋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并就民间信仰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思考,认为在新时期新阶段,对民间信仰的研究和民间信仰事务管理工作,都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进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正流传于各地农村的民间信仰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地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引导民间信仰文化,深入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教化民风、凝聚人心、助推经济的重要作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具有理论性和现实性的问题。一、民间信仰文化在乡村地区的功能民间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产生以来一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当代社会转型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文化的内涵因素。在中华民族广袤的大地上,民间信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民众基础,生生不息。2003年春,笔者随世界宗教研究所调研组赴福建地区,考察当代社会的民间信仰。本文以福建省崇武镇的解  相似文献   

15.
就佛教史而言,五台山既是文殊道场又是佛教圣山,文殊信仰之外的其他菩萨信仰也是圣山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观音信仰在五台山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唐代五台山观音信仰产生国际影响,宋代形成了以观音化身为信仰主体的大寺,元代五台山开始建设以观音法门命名的寺院,明代五台山出现了被当作观音化身的驻山高僧,清代五台山及其周边民间观音信仰促成了五台山观音信仰文化的繁荣。五台山观音信仰既具有国际化、跨地域特征,也具有仪式化、生活化、民间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商琳  魏微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32-33
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众多,是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间信仰工作方针政策,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看待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大力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推进优秀民间信仰文化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17.
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华侨华人民间信仰具有如下特点:(1)与华侨出国同时向海外传播;(2)寺庙与会馆同处一所;(3)创造海外本土神明。本文还探讨了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的两种发展前景:(1)由于各国政府对华侨华人的宗教信仰(包括民间信仰)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以及民间信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民间信仰可能继续维持发展;(2)随着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融入当地社会,他们的民间信仰也会逐渐融合进当地宗教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8.
明清以来,滇西北关帝信仰受到了官方和民间的共同推崇,关帝庙因此得以在地方官和汉族移民等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在滇西北地区兴建.而从更深刻的层面来看,关帝信仰经过西南边疆地域文化的再造和涵化,产生出关帝“助剿”和“关帝当玉皇”等宗教叙事和民间神话,标志着关帝信仰最终在滇西北地区扎根.滇西北关帝神话甚至回传中原内地,从而成功实现了文化的反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被认为是"私人事务"。而民间信仰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一直是国家法治建设的内容之一。组织化的民间信仰改变了乡村社会力量结构,影响到乡村秩序的形成。尤其在"信仰危机"的背景下,作为社会信仰的民间信仰角色较为关键,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势在必行。为此,必须要正确认识民间信仰,重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强化科学理性的政府管理,积极创造民间信仰私人性和公共性的均衡点;加强法治建设,营造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的氛围;加强乡村建设,构建民间信仰管理法治化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商琳  魏微 《中国宗教》2023,(7):32-33
<正>浙江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形态众多,是浙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民间信仰工作方针政策,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看待和处理民间信仰问题,大力加强民间信仰文化研究,挖掘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推进优秀民间信仰文化的现代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