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剧《三皇姑出家》又名《大香山》,述观音得道事。京剧、汉剧、湘剧、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常称《观音得道》,或《观音》。豫剧为何又称《大香山》?大概是因为有《小香山》相对而称的,但《小香山》是述侯七与黄桂香事,与观音无关。观音的传说,许多佛学典籍多有散记。如《高僧传》、《历代三宝记》、《开元释教录》等,所记大略为:东汉法勇,梵名昙无竭,幽州黄龙人。于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与僧猛、昙朗等二十五人,共适西域。至宾国,停岁余,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本。此为中国人在异域得读观音经的开端。后来,经过法勇…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我也曾经读过还珠楼主所著《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等宣传“成仙得道”故事的小说。当时在报纸上,也屡屡有某些青少年迷上这些小说,而上山修道,最后发现是骗局的报道。 《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里所讲的故事是很有趣的,主旨当然是“劝善惩恶”。不过,书里所讲的神功异能却是假的,是还珠楼主编造出来的。但是,  相似文献   

3.
《米尼》、《妙妙》、《我爱比尔》,这三篇小说在王安忆的作品中非常特殊,它们全是在描述一个女孩落的过程——米尼和阿三(《我爱比尔》的主人公)最后都沦为妓女,而妙妙至少在他人眼中成了异类。它们可能都源于作家的一次白茅岭之行。白茅岭是一个劳教农场,王安忆在那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女犯,而被采访的人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罪名——卖淫。作家在她的《白茅岭纪事》中写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公认的合法世界之外,她们是如何到达彼处的呢?”王安忆以三个“堕落”故事为躯壳,来考察女性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4.
舍与得     
有一个人向三位修行人请教如何得道。第一位修行人说:“在果园里,我看到葡萄在早上长得茂盛美好;到了中午,许多人来摘取,留下一片破败狼藉的景象,我因此而得道。”第二位修行人说:“我坐在池边,看到莲花在清晨时分开得美丽;到了中午,有一群人,跳进莲池里洗澡,不一会儿工夫,莲花即被蹂躏殆尽,我因此而得道。”  相似文献   

5.
李翎 《法音》2004,(12):19-25
藏传佛教中供养的尊像,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形象中,又以十一面观音像的传入为最早[1]。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传,经中就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文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一十一面观音在佛教供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  相似文献   

6.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大乘佛教的国家,观音菩萨可说是家喻户晓。正因为此,当今佛教文化热中,用各种形式塑造观音形象,成为热门中的热门。然而观音的形象是不易塑造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出过一个灯谜,谜面是“观音未有世家传”,谜底是《中庸》的一句“上焉者虽善无征”。说明观音是慈悲的,但形象并不固定具体。憨山大师说“法身无体,以悲为体”,就是这个意思。省庵法师说:“大士法身,非男非女。身尚非身,复何所倚卜…··普告佛子,不应取相。菩萨是汝,非画非像。”他的意思是:观音在我们心中,与我们不二,无需…  相似文献   

7.
四、王母诸女:《墉城集仙录》与道教女性神谱上一节已经提到,女仙之所以“以金母为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是阴性力量的最高代表。《墉城集仙录》以西王母为女仙之首,而将“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得道女性全数隶属其下,这一安排固然有着仙界官僚等级体制的依据,但更重要的还是道教宇宙秩序的依据。杜氏“金母元君”传开篇就清楚地交代说:(西王母)乃西华之妙,洞阴之极尊……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得道者,咸所隶焉。道家阴阳论的宇宙模式中,大地、女性与母亲都同属于阴性力量的体现。西王母正是…  相似文献   

8.
《黄帝》篇集中讨论修养得道问题,可以说是了解《列子》修道工夫论的窗口。本文通过"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有道"与"无道"、"心凝形释"三部分的讨论,将其中的得道类型分为三种:"虚假"的得道者、先天得道者与后天得道者。正是这三种类型的区分,表明了《黄帝》对修道工夫的看法,那就是即使境界本不高的普通人,通过一定方法对内心进行锤炼,渐进修养之后最终也能得道。  相似文献   

9.
十一面观音     
王尚 《佛教文化》2009,(2):127-128
十一面观音在六观音之中,主救济、破修罗道,给众生以除病、灭罪,求福现世利益,除恶向善,引导修行。十一面观音的经典主要有二种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音神咒经》,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四之经,唐显庆元年(656)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此三种经其实都是出自《金刚大道场经》同本异译,唐慧沼还对玄奘译本作过《义疏》。唐不空译有三卷本《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  相似文献   

10.
圆通寺坐落在昆明城内东北角,始建于唐代,是云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也是我国最早的观音道场之一“。圆通”是观音的三十二法号之一,据《楞严经》观音自述“:由我所得,圆通本根......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圆通寺虽为观音道场,但寺院布局上不光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藏传佛教三大部派融为一体,而且儒释道三教集于一身。这从寺内的建筑和对联上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对联,可以说就是佛经的诗化,或者说是诗的佛学意义上的升华。圆通寺不在深山而在闹市,山门两旁悬挂一副楹联: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你如何安身?触目皆为纷扰相;佛缘注心灵,…  相似文献   

11.
韦长安 《天风》2018,(9):42-42
我们常说,沉默是金,雄辩是银。孔子说:"慎言其余,则寡尤。"意思是说,言语要恰到好处,不可多说,多则不免有失。沉默不等于无言,它只是一种酝酿、等候的过程。"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是沉默之后的结果。这句话来自于一则故事:战国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发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沉默无声,为何?"楚庄王回答:"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沉默无声,是要观察、思考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果然,之后第二年,楚庄王听政,发布了九条法令,废除了十项措施,处死了五个贪官,选拔了六个进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  相似文献   

12.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佛说四十地章经》我的手边有一部《佛说七经》,是京城的一些善男信女子1996年印行的。一册书中有七部经典,按说并不难摘出一句话来,但却难为我看了近一个小时。我觉得这摘取“一叶菩提”的事并不容易。第一要自成意境,不必追上寻下;第二要不背佛说,不能断章取义;第三最要紧,是不能脱离《佛教文化》的整体氛围,不能说些与“现行”毫无关联的事。否则,即便摘的不错,寄语也不错,却会失去了意味。从上期讲到生命“在呼吸问”的意义,我忽然对“假真并观…  相似文献   

13.
一个学校进行考试,老师在监考时对学生说:“今天的考试,我们要求同学们‘包产到户’,不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位老师的话引起了同学们的会心一笑,知道老师说的是不允许相互提供方便,要自己答自己的卷子。但老师的话妙就妙在没有直言考场纪律,而是用两个农村...  相似文献   

14.
正本届玄门讲经讲解的经典是《太上老君日用妙经》,它内含《内日用妙经》(以下简称《内经》)及《外日用妙经》(以下简称《外经》)两部分。此经对大众而言可能相对陌生。它不像《道德经》或《度人经》那样历史悠久,有着许多疏解著作;也不如《清静经》或《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些道教劝善典籍那样知名和广为流传。但细看两经的内容,经文虽然不长,只有519字,却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内含了最精炼的道教修行实践要理。下面,我将从题解、经义与反思三个部分来向大家分享我对此经的研读感受和心得。  相似文献   

15.
救苦救难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因此,流传有"救世观世音、救苦救难观世音"的称  相似文献   

16.
人超越自身而追求一个目标;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我提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说:“你在《作呕》那部小说里说过:人道主义者完全错了,你对某一类人道主义者也开过玩笑,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人道主义来了呢?”事实上,人道主义有两种大不相同的意义。它不以意味着一种以人为目的、为较高价值的学说。人道主义作为这种意义讲,可以在Cocteau的《80小时环游世界记》的故事里看到。这故事里,有一个人物,由于乘着飞机越过一些高岭,便宣布“人简直可惊”。这就等于说,我尽管自己没有制  相似文献   

17.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帛书《要》篇的"万勿润"当读为"万物屯",也就是"万物化生"之义。依据帛书《要》篇的异文,《益》卦上六爻辞的"立心勿恒",只能解为"位心勿恒"。"赐缗■□之为也"是说我将"易筮""之为"视为昏乱。"察其要者"之"要",当训为要妙,精深微妙。"其要",指孔子"老而好《易》"的要妙,也就是本质。"纣乃无道"句之"乃"当读为"仍",在此应训为一再、频繁。  相似文献   

19.
大乘佛教经典中有一类专讲佛释迹牟尼“前世”功德的经书,其数量很大,收载于各种版本大藏经中的有几十种,如《长寿王经》、《金色王经》、《佛说妙色正因缘经》、《佛说月光菩萨经》、《佛说师子素驮罢工断肉经》、《太子慕魄经》、《银色女经})、《九色鹿经》、《佛说膀子经》及《六度集经》等。这类经书通过不同的故事,借褒扬佛“前世”的功德,阐述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思想,以此规劝信众修持大乘菩萨行,广行善事,多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度一切众生。这些经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经书中没有如同《般若》、《华严》、《法…  相似文献   

20.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为巨大,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圣经》的元素。《白鲸》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充满《圣经》寓言的小说,而本文主要探讨《圣经》中海的含义,并分析它的两面性在《白鲸》中的体现。一方面,文章先分析《圣经》中海的恶魔性,另一方面又解释它是作为上帝显示神力的工具,最后再详细分析海的这种对立性在小说《白鲸》中的具体表现,旨在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梅尔维尔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