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谢灵运《山居赋》中提到"洞真经"的概念。由于该赋撰于424年至425年之间,早于陆修静完成《三洞经书目录》(471)近50年,故即便谢灵运所引的"洞真经"确实指向早期上清经,但是,一则他的"洞真经"的概念从实质上并不同于陆修静三洞经书中的"洞真上清经",二则其"洞真经"也并不一定即等于具体经典《大洞真经》。谢灵运另一赋作《罗浮山赋序》中也出现了"洞经"的概念,经考此"洞经"实际上指的是《茅君传》。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对谢灵运"洞真经"概念之来源作一简略考证。  相似文献   

2.
东晋道士杨羲写经,以《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为首要经典的上清经三十一卷最为重要,在道藏三洞四辅经书体系中,是洞真部的祖本道经。杨羲以墨书细字的郗体隶书和荆州白笺,开创了上清经写经的基本风格。杨羲写经的身份是早期上清派专门从事经书造写的经师,后被尊奉为上清派第二代玄师。杨羲写经得到了丹阳许氏士族的支持。许氏士族是天师道奉道世家,直接参与甚至主导了早期上清经的造写和传抄。由许氏士族而展开考察,可以看出,在东晋士族中,擅长书法的奉道世家如丹阳许氏、高平郗氏、琅琊王氏、丹阳葛氏士族中都有代表人物从事早期道教经典上清经、灵宝经、太清经等的造写或抄写。东晋时期,士族写经奉道较为普遍,这是杨羲写经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上清大洞真经》为道教上清经系之首经,且为上清经箓派的重要经典,此经在东晋盛行于世,是东晋后期出现的一部极为重要的道经,奉此宝经者,后来逐步形成了道教上清派。上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上清大洞真经》历朝被居住在茅山的高道与隐士继承和弘扬,其中梁陶弘景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以此为开创独特的“茅山宗”奠定了神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笔者近日整理点校《道藏》,在正一部见有《上清经秘诀》一篇。这篇经诀虽仅六百余字,但其中透露的信息,却有助于我们解决南北朝隋唐道教研究中的一个疑难问题。《上清经秘诀》虽标名为“经诀”,但其内容并未讲述南北朝上清派经书中常见的诵经思神、画符念咒等方术秘诀...  相似文献   

5.
《正统道藏》中的《大洞金华玉经》是对《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的改编。南北朝多种上清经中都提到《雌一经》,该经的成书时代应较早。《雌一经》的形成与《大洞真经》的神化有关,《雌一经》实即读《大洞真经》的经诀,是《大洞真经》的附庸。《雌一经》的这种造经模式被《八素真经》《玉清隐书经》《八景玉箓》等一批上清经模仿,它们都将自己和《雌一经》一起编入《大洞真经》先修经典的序列当中。《雌一经》的内容来源于杨、许之前的一些修炼方法,它还影响了《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等经典。从《雌一经》中可以看出一种"法、术、验"的结构,这种结构也见于《大有妙经》《西王母宝生无死玉经》等,可能是早期上清经的一种造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基于三洞四辅部经典,其中备受关注的就是三洞部的洞玄部《灵宝经》。道教的诸多教理、科仪都是由《灵宝经》提出,所以《灵宝经》的研究在道教研究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灵宝经》研究虽然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有一个关键性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即陆修静是否直接参与改编《灵宝经》。虽然之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8.
张万福是唐代著名道士 ,生卒年不详 ,生平事迹难考。要考证其简略活动情况 ,只能依据张万福著作中的部分言辞来探究。《道藏》第三十二册所辑的张万福之作《传授三洞经戒法略说》卷下说 :“窃见金仙、玉真二公主以景云二年岁次辛亥春正月十八日甲子于大内归真观中 ,诣三洞大法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河内郡开国公上柱国太清观主史尊师受道。”①“景元”是唐睿年号 ,景云二年即公元 71 1年。因为他在各种著作中均自称“京三洞弟子清都观道士张万福”② 、“三洞弟子京太清观道士张万福”③ ,可见张万福在唐睿宗时已是京城道士。又《传授三洞…  相似文献   

9.
六朝上清经是以阴阳五行理论作为基础展开论述的,但上清经对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并不是一袭其旧,而是有所选择和发展的.这种发展集中体现在上清经出现的五行配数观念之中.上清经书以一和十二配属中央土,而以三五七九分别配属南方火、北方水、西方金、东方木的独特模式,导源于汉末纬书,经过魏晋道气理论的成熟而发展为《灵宝五符》中的五方天气理论,最后被上清经用作论述上清道法的基本框架.它是魏晋道派在统治者禁言阴阳五行灾异的环境下新创的理论,而其创造的思想基点则是道教一贯的重阳思想.在这套五行数模式下,上清经实现了“道”与“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上清派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形成于魏晋时期,创始人相传为西晋女道士魏华存。该派以《上清经》、《黄庭经》、《真诰》等道书为主要经典,以存思、守神、行气、服食为主要修炼手段,对道学及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魏晋时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上清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上清经》与上清派的命名、《上清原统经目注序》的撰作时间和作者以及东晋《上清经》的成书等问题。着重考察了华侨、杨羲、许谧、许翽等制作的首批上清经、传、诰的情况,并列书名、篇目;同时指出《上清经》的某些复杂性质。本文对与经书相关的道教分派标准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三皇经新考     
道教三洞经教传统,除了洞真(上清)、洞玄(灵宝),还有一洞,就是洞神(三皇经系)。代表洞神的《三皇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这一部重要典籍早己亡佚,故历来研究甚少。围绕着《三皇经》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资料重新作了一番梳理,指出:《三皇文》传至葛洪有三条来路,一是帛和所得天文大字一卷本,二是葛玄一郑隐一葛洪这一传承的《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本,三是鲍靓所得、葛洪兼受的“与世不同”的本子。杨羲等人也传《三皇经》,陆修静、陶弘景皆得之于此,可能与鲍靓本有关。此外,根据诸书称引,对广义的三皇经即《洞神经》及其内容、三皇神系、三皇道士的修行方式等,也作了一些探讨。认为:著录的《洞神经》14卷是刘宋陆修静编《三洞经书目录》时的情况,可作为三皇系经书断代的标准。实则称“洞神三皇”之书较此为多,皆陆修静之后增殖繁衍。又认为,南北朝时代三皇道士既有经戒(戒有洞神八戒等),又有法策符图、斋醮科仪等,又有法服,称三皇为一经教派别,也未尝不可。文末将《三皇经》亡佚的时间推测为元初焚经之祸。  相似文献   

13.
《八素真经》是早期上清派重要经典,明《道藏》收有7种冠以"八素真经"的经书。早期《八素真经》究竟造于何时,与现存各经书关系如何,学界意见不一。本文从《无上秘要》、《三洞珠囊》、《云笈七籤》、《道教义枢》、《道门经法相承次序》等类书的征引情况入手,结合《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洞真太微黄书九天八录真文》等经书中的材料和类书中的相关引文,对《八素真经》的出世、卷数及流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中“君子”之特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周易》包括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与十翼。卦辞、交辞,先儒都以经称之,自乾至离三十卦为上经,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为下经①。十翼又称为传,有《象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序卦》②和《杂卦》,其中《家辞》、《象辞》、《系辞》各随经分上、下,故几十篇。而《象辞》分上、下外,通常称解释卦辞者为大象,解释交辞者为小象。《易经》初为卜篮之用,但在卦爻辞之中也有含义理价值的语句,特别是以义理解经之十翼出现后③,提高其哲学意境。《周易》具有此哲理性质,故可作为人生处事之指标。后世习易者,…  相似文献   

15.
论王弼的“无咎”说李世英“无咎”是《周易》卦爻辞中表示吉凶的一个重要概念。《周易》本是一部占筮用的书,古人依据其中的卦象和卦爻辞来推断人事吉凶,《周易》卦爻辞中的占筮语很多,表达肯定意义的如吉、亨、利、喜、誉、祥、休、得、功等,表示否定意义的如凶、厉...  相似文献   

16.
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道教"三洞"学说对道教的整合和统一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东晋末年江南出现的一批早期灵宝经中,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三洞"学说."三洞"一词的最初出现与《三皇经》有关.其哲学思想的基础是汉代以来早期道教对"元气"论和"三一"理论的发展.而早期灵宝经将其与上清、灵宝、三皇等三组道经相结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经书"的涵义,并确立了元始天尊作为"三洞经书"共同教主的地位.作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与佛教关系最为密切的灵宝派,其"三洞"学说一方面使道教统一的经教体系的建立具备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突显了这一时期道教理论建设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经籍     
道教初创时,经籍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东晋初,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著录道经凡670卷,符箓500余卷,总共1200卷。此后,为了阐发教义、与佛教相抗衡,以所见滋长,造经日多。《灵宝经》、《上清经》、《三皇经》等皆于东晋中后期陆续出现。据考证,上清、灵宝等均系经之总称,各统经数种或数十种,“后人据先出道经,敷  相似文献   

18.
元和 《周易研究》2020,(1):F0003-F0003
李零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1月出版,全书25万字,420页。是李零教授“我们的经典”系列中的一部。该书由“自序”“写在前面的话”“《易经》中的占卜术语”“易经·上经”“易经·下经”“易传”等六部分组成。前附“我们的经典”总序和题辞,后附参考书目。“自序”,由扑克牌讲占卜,将《周易》与扑克牌作类比,阐述《周易》占卜的原理和心理。  相似文献   

19.
每论及《道藏》源流,咸谓六朝刘宋陆修静“总括三洞”,分道教经书为洞真、洞玄、洞神三大部;继之有“孟法师”撰《玉纬七部经书目》,以“四辅”佐“三洞”,即以太玄辅洞真部,以太平辅洞玄部,以太清辅洞神部,正一兼辅诸部,总称为七部经书。然则, “孟法师”究系何许人,名叫什么,史籍记载不详,因之后世说法不一,亟待考证。  相似文献   

20.
锡克教《阿迪经》的晨歌《阿迪经》意为“最早的经”或“最初的经”,又名《斯里·古鲁·格兰特·萨希布》(“斯里”意为“先生”,“古鲁”意为“师尊”,“格兰特”意为“经典”,“萨希布”意为“先生”。这个名字可译为“师尊经”),是锡克教的主要经典,由第五代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