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书讯     
正《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宋建晓,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定价:69. 00元。本书立足于福建省乡土文化发展和乡村治理的现状,以妈祖文化为主线,通过梳理和对比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的互动发展模式,剖析闽台推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总结中国台湾地区利用妈祖信俗促进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借鉴日本以宗教和民间信仰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研究提出福建省利用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促进乡  相似文献   

2.
正改革开放以来,民间宗教信仰的"复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专家学者们从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不同视角加以探讨,成果最为丰硕者首推妈祖文化的研究。2009年,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妈祖热"已经成为不争事实。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2016年3月,"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信俗迎来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学术界对妈祖文化的研究迅速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传播、管理等各个交叉领域,从跨学科视角进行研究成为一种趋势,各种妈祖文化开拓性研究成果正合时代之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建晓教授的专著《闽台妈祖信俗与乡土文化互动发展研究:基于乡村治理视野》(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从乡村治理这一新颖的角度着手,把妈祖信俗的学术研究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积极功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各地政府纷纷推动民间信仰转型,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将其打造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名片。妈祖信俗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妈祖文化自其发生之时起,就随着历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传播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开放性、和平性、包容性等多个特点。妈祖文化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融入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之中,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人员交流联系的重要载体。这无疑为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与落实、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妈祖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包含着诸多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的因子.清代妈祖信俗档案和当代两岸宗教直航记录中都记载了有关妈祖的功绩,是重要的和平记忆.在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圈中,妈祖信仰认同可以从两岸妈祖祭祀、巡游档案、妈祖文化交流档案和妈祖公益慈善档案中找到坚实的事实佐证,从而体现出一种天然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俗在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妈祖信俗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简要梳理了台湾地区新港乡妈祖信俗与乡村治理的发展概况,并对新港奉天宫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进行了分析,进而阐明台湾地区妈祖信俗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促进大陆地区妈祖信俗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妈祖信仰的北渐问题是对妈祖研究的另辟蹊径。考察山东妈祖庙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山东的妈祖信仰。山东最早修建妈祖庙的时间,应该是在元代,不可能是在北宋。妈祖信仰最早传入山东的地点,应该在荣城,不是在蓬莱丹崖山或者庙岛。山东的妈祖信仰,在有限的传播与影响范围内还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本文初步总结了妈祖信俗未能在山东普及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7.
临水夫人与妈祖信仰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水夫人与妈祖,是福建乃至海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位女神。从当代信仰情况看,她们从神格、社会功能及地位影响都有较大差异,但是从历史文献及当代大量民祀情况分析,两位女神原属同一神班,妈祖即是"陈林李三夫人"中的林九娘。出于政治需要与社会功利原因,历代统治阶层对妈祖频频敕封,对临水夫人进行抑制,这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地域的信众对两位女神之不同的诠释,造成她们主从及神职等方面的转换,其关系十分微妙。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仰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除了能适应不同时代的政治诉求外,其特定的内在运作机制为其主要动因,其中正统化为妈祖信仰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在地化为妈祖信仰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国际化为妈祖信仰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宋代以来,妈祖信仰的正统化、在地化、国际化卓有成效,三者相互依存,逐渐形成良好发展机制,有力地推动妈祖信仰的持续发展,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仰是一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它不具有制度化宗教的坚硬外壳,但具有泛宗教形态的内涵因素.当代福建地区民间信仰神灵繁杂,多达千余种,根基深厚,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制度化传统宗教.民间信仰的地域性鲜明,宗族性浓重,以祖先崇拜和圣贤崇拜为核心, 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取向.民众实用功利性的信仰心态根深蒂固,至今仍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中"以神压人"等复杂因素,与当代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潜在着某种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殊信仰作为民众所选择和认同的信仰类型,早已在中国社会乃至民间信俗中形成为非常重要的信仰方式,而山西五台山也成为佛教史上最具神圣地位的文殊道场。然而,文殊信仰方式的佛教社会学特征,文殊信仰的基本内容、传播方式、修持方式、社会呈现方式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即是在实践文殊菩萨智慧精神的过程中,从自我、个人出发,发大慈悲,开大智慧,以一种"共业共修共证"的"菩萨道"精神,解脱与觉悟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共同构成了文殊信仰社会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等华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海神——妈祖及其信仰,随着华人的海外工作或移民得以流传海外,与各地文化激荡交融,影响甚广。传至日本的“天妃信仰”就与当地“弟橘媛信仰”发生融合,本论藉由日本茨城县矶原海岸附近的“天妃庙”——弟橘媛神社为研究案例,自其历史渊源与信仰演变进行分析,试 图说明中日文化与异文化信仰习俗的融合情形。  相似文献   

12.
<正>妈祖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海神,是中国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以及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最为崇拜的民间信仰神灵之一,在全球信仰人群过亿。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新一轮中国海洋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正将到来。妈祖既是海内外华人共同的信仰认同标志,又是两岸重要的文化交流纽带。随着国家打造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妈祖文化必将会迎来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此前的妈祖研究,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理论探索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侧重于从历  相似文献   

13.
侯杰  王凤 《宗教学研究》2016,(2):249-255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的宗教情怀和人生愿望。妈祖作为被"神化了的人物"为世人所敬仰、崇拜,成为辐射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女神之一。作为载体,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不仅再现了妈祖的女神形象,更传递了她勇于牺牲与奉献精神。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后,与本地文化相结合,杨柳青年画不仅记录了天津皇会及民俗活动中的宏大场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并加强了妈祖信仰在天津传播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在充分肯定年画传承文化传统的作用与价值之同时,对于其所运用的传播方法及其媒介作用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与解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台湾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逐渐契合.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经营机制,由之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佛教应社会市场之需求变化决策信仰的生产和营销.但现代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并非已然无别,实是传统之寺院经济的改造与衍伸.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为大陆乃至台湾学界所较少涉及.本文的努力,旨在为当代台湾社会及宗教文化形态的把握提供某种分析路径,同时试图资作大陆佛教当代发展的有益借镜.  相似文献   

15.
台湾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台湾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一方面它受到历史演变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反映了台湾民俗、文化、政治等社会生态;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台湾人民生生不息的开拓精神和奋斗历史。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惠安县一瓣香妈祖文化展览馆丰富的古造像收藏,庄严隆重的妈祖成年礼、开笔礼等仪式,经各大媒体报告转载后,产生媒体奇观效应,吸引了人们对妈祖信仰文化的关注。奇观化后的妈祖信仰文化的神圣性有所下降,但却以代理宗教的形式继续发挥其超越性作用。这种超越性,从传统超自然力量的形态,转变成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等当前主流价值观捆绑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让人们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17.
<正>妈祖文化是以妈祖信仰为主旨,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衍生并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1当前妈祖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如何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梳理是下一阶段应努力的方向。"慈善精神"是妈祖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哲学表达,其主要来源是妈祖生前的善行义举和身后的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3):38-45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针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基层社会出现的经济瘫痪、行政僵化、乡土损蚀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积极性的主张"。1949年后,乡村社会经历了多种改造,出现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断裂,乡村经济的断裂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得到了修复,而社会与文化的断裂问题依然存在,突出地表现为乡村居民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摇摆不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在向市场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文化矛盾凸显出来,不仅表现为经济与文化原则的分离和相悖发展,也体现在伴随"乡村大流动"而出现的二重性生活方式和二重时空场域的断裂与冲突。乡土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乡村转型中的文化矛盾,重建乡村社会秩序。在重建乡土的实践中,遵照互惠原则和共识原则既重要也必要,因为这两个原则是乡村共同体实现关系均衡和社会团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闽南地区,企业家进入民间宫庙管理的现象日渐普遍。企业家管理的宫庙,在转型中出现了趋同现象,即出现了传统文化化、社会公益化与区域化、国际化等发展趋势。企业家的"士绅"化,以及当前国家政治生态,导致了华琛(James L.Watson)笔下的"神明标准化"现象重又上演。这是当前闽南民间信仰在转型中逐渐趋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兰晔 《中国宗教》2022,(3):78-79
保生大帝信俗的起源可追溯至北宋中期。明清之际,保生大帝信仰随开垦者渡海传入台湾。此后,中国大陆及台湾的保生大帝祭祀均沿袭古制,与地方民俗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带有闽台地域特色的祭典仪式。如今,保生大帝信俗包含祭祀、进香、祈求药签、巡游等内容,并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