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的道诗     
李白(701~762)有“谪仙”、“酒仙”、“诗仙”之称。在他浪迹天涯的一生中,“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独孤及《送李太白之曹南序》),44岁时他从山东紫极宫尊师高如贵,接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贵,接受道箓,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李白以其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写下了大量惊世骇俗的道诗。18岁以前就写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曰“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绿…  相似文献   

2.
王维名“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他爱不释手的佛典《维摩诘所说经》。王维,人称“诗佛”,就像人们称李白为“诗仙”、杜甫为“诗圣”一样,他这个扬名诗界的“绰号”,正说明了他佛缘不浅。诗仙李白也被称为“谪仙人”,他不但在诗中写仙人的丰姿,从而使自己的诗濡染了仙气,也在自  相似文献   

3.
唐朝时侯,有位大法师,字藏真,名怀素,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与张旭齐名,有“张颠怀狂”之称。他的草书有一本石刻《自序帖》流传下来,早已成为我国国宝。其笔势腾飞圆转,直如壮士拔剑起舞,神采极为动人。他喜欢饮酒,往往酒后写字。那飞动之势,有如狂风骤雨飘忽而来,又象飞龙惊蛇倏忽而去。当时很多名流都写诗作文称赞他。大诗人李白在《草书歌  相似文献   

4.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想象瑰丽奇特,比喻新奇大胆,开一代浪漫主义之先河,无愧“诗仙”之称。也许少有人注意到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那就是大量动物意象的使用。这些意象有以下特点:其一,李白喜欢在动物前面加上色彩明丽的形容颜色的词;其二,在动物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及情怀,尤爱鹿、大鹏、马等动物。下文将就以上两点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出生地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郭老写道: “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碎叶城。 出处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曾任命李白为左拾遗, 于时李白已死)。新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李白死后五十五年。其文有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诗教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渊源。“诗教”说法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作为中国最早的“诗论”,孔子其实强调了诗教的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思无邪”的思想熏陶传统;其二是诗教内容之“迩之事父”的孝悌传统;其三是诗教内容之“学而优则仕”的政治功用传统。  相似文献   

7.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离,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早在《诗经》里就有“之子一,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润涕如雨。”〔1〕“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2〕这样的句子,堪称是中国送别诗的源头。到汉乐府、汉魏古诗中,送别诗日趋发展,《文选》已有送别一类。对于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而言,一生中辞亲远游、科举应试,甚至迁客贬谪等等常有发生。所谓“离群托诗以怨”,古人述别离之情的诗已成经典,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3〕、王维“渭城朝雨轻尘”〔4〕、杜牧“蜡烛有心还惜别”〔5〕等,早…  相似文献   

8.
马一浮以“六艺论”自觉挺立了儒学的教化维度。马一浮非常重视《论语》,并将其置于“六艺之教”的观照下以显现“大义”。他认为《论语》处处都体现了“六艺”大旨:《论语》有“问仁”“问政”“问孝”三大问目,其中凡答问仁都是“‘诗’教”义,答问政都是“‘书’教”义,答问孝为“‘礼乐’教”义。又“‘易’教”是“礼乐教”之原,因而“‘礼乐’教”即蕴涵“‘易’教”;“‘春秋’教”是“‘诗’教”“‘书’教”之用,因而“‘诗’教”“‘书’教”中自然有“‘春秋’教”。这一诠释进路的意义在于:一是将《论语》融摄于“六艺之教”,继承并贯彻了儒学“教化”观念,使“六经”在儒学现代化这一学术视野中依然可以“在场”。二是重新绾合“六经”和《论语》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为“六经”是孔子之教提供了极为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供养”是古代汉语中固有的本土词语,使用在不同场合,有多种涵义,如:   《左传·昭公十二年》:“供养三德为善。”意为“培育、培养”。   《礼记·月令》:“ [季秋之月 ]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据郑玄注:“熊蹯之属。”意思是指奉养高层人士或长辈的衣食物品。进一步生发,则有如那著名的西晋李密《陈情事表》中所云:“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说的就是赡养、侍奉等行为了。   翻译佛经时,译者借用古已有之的“供养”这个词语,来翻译梵文中的 pū janā和 pū jā等词语,赋予它特定的佛教内涵的涵义。大体上…  相似文献   

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人们对李白的身世、遭遇以及他的身世、遭遇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在此,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点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有所裨益。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无论是盛唐诗歌的神韵,情韵,还是气韵,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是继屈原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称之为“诗仙”。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诗坛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在盛唐时期,他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鼎足而三。他多才多艺,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通晓音乐,又是虔诚的佛教信徒。这多方面的才能、教养使得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仙李白,由于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谗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自《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它表明李白既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又是一位诗人。 唐代开元之后,李白看到权臣更加专横。  相似文献   

13.
金陵刻经处与方册本藏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陵刻经处与方册本藏经方广在1997年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O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上,我递交过一篇名为《杨文会的编藏思想》的论文,其中谈到金陵刻经处所刻经书的装帧。但限于篇幅,仅寥寥数语,称:“杨文会评论《嘉兴藏》说:‘明紫柏尊者以方册代梵荚①,阅者便之...  相似文献   

14.
《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①。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②,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③。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其著作《道德经》中即有归根复命的内炼学说,又讲述了“长生久视”的终极理想,从而与先秦以来的仙人与后世道教的仙道有了紧密的内在联系。仙人与仙道是指春秋、战国之际的“方仙道”、“神仙家”,它源肇于上古的巫师文化,至春秋、战国时不死成仙的思想已颇为流行,故被世人所重视。关于老子与仙人、仙道的关系,以及他对道教养生学的影响与贡献,下面略加讲述。《道德经》一书文约义丰,自传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理解就有分歧。历代出现的几百注家各执一说,莫衷一是。作为道教而言,既继承了《道德经》的宇宙生成学说,又…  相似文献   

16.
高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为我论三车。问云颂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吾师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若长天秋月明,身如世上青莲色。心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嗟余落魄天涯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僧伽歌》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赠与曾于五台山修行的高僧僧伽的一首诗,被收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第七卷古近体诗“歌吟”中,是一首歌行体的诗。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在唐代就被贺知章称为“谪仙”,后世更尊其为“诗仙”。李白之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17.
吴敬梓《文木山房诗说》就《诗经》通例的论说,主要体现了作者对汉、唐、宋经学家章句之学的思辨和指陈,主要内容为:1.《诗说》对孔子删诗与“四始”之说的认识,2.《诗说》对“六义”之说的认识,3.《诗说》对“风雅正变”之说的认识等。《诗说》论《诗经》通例的学术源流,最突出的内容是强调《诗经》的乐性。这对我们当下和今后把《诗经》放置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王勇 《中国道教》2018,(1):34-38
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  相似文献   

19.
提起李白,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他的诗歌本身的美学风格;提起柳宗元,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他的寓言。但同为在政治上拥有远大抱负的两位伟人,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还是有所差别的:一个是想八仕却报国无门的“仙人”,一个是少年得志却多次遭贬的“寓言家”。一首《行路难》道出两位诗人心中的无限哀愁,也显露出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20.
《胜经》全称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据《经录》记载,此经的汉译本有三种:一称《胜经》一卷,北凉中天竺国三藏昙无谶译;第二种称《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一卷.南朝刘宋文帝时中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泽;第三种称《胜夫人会》,是唐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编入《大宝积经》第48会第119卷。此经原本是求那跋陀罗于元嘉十二年(435年)由天竺带来.后应丹阳尹何尚之请,于元嘉十三年八日在丹阳译出。《胜经》一卷,不足九千字,但它包容的大乘佛教的义理却是十分丰富的,这正如意观“序”中所讲:“《胜经》者.盖方广之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