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目的激活强度与元记忆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不同于国外由Hart首创的FOK(Feelling-of-Knowing)研究方法的新方法──模糊再认判断法(Fuzzy-Recognitionjudgement,简称FR)来研究无记忆判断及其产生机制.实验中安排了范畴判断与字词识记相结合,造成四种不同激活强度的字词,让被试对其进行FR判断,并用迫选再认作为标准测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范畴判断的语义激活增强了字词的激活强度,从而影响FR判断的等级.识记项目的激活强度愈高,相应的FR判断等级也愈高.  相似文献   

2.
FOK判断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大为  韩凯 《心理科学》1999,22(2):156-159
1引言FOK(FeelingofKnowing)判断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中最重要的形式,最具有代表性,也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一种监测性判断。FOK判断的经典定义是:相信某信息能从记忆中提取出来,但现在又提取不出来,此状态即为FOK。对FOK的现代研究始于...  相似文献   

3.
罗劲  林仲贤 《心理科学》1999,(6):481-483
这项研究围绕元记忆对多重记忆系统的监测问题,研究了FOK判断对R反应和K反应的监测作用。结果表明:R反应项目的FOK判断的幅度(MFOK)明显高于K反应项目的幅度,且FOK对R反应项目的预测准确性明显大于对K反应项目的预测。这一结果说明,元记忆对不同记忆系统中存贮的项目的监测强度是不一样的,它对情节记忆的监测明显好于对语义记忆的监测。  相似文献   

4.
罗劲  林仲贤 《心理学报》2000,32(1):25-29
这项研究探讨元记忆判断对情节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和PRS(perceptualrepresentation)系统的监测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元记忆对情节记忆的监测好于对语义记忆的监测。这项研究在深度加工和元记忆训练的条件下,进一步比较了R反应(Rresponses)项目、K反应(Kresponses)项目以及成功补笔项目的FOK幅度(MFOK,magnitudeofFOK)。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深度加工的条件下,还是在元记忆训练的条件下,R项目的MFOK明最高于K项目和成功补笔项目。这说明元记忆系统的监测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不受记忆痕迹的性质与元记忆判断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呈现方式、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FOK判断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萌  张积家  张全信 《心理学报》2000,32(4):387-392
以英汉配对词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呈现方式、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FOK判断(Feeling of Knowing)的影响,被试是144名大学生。实验结果表明:(1)呈现方式、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均显著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和判断的准确性;(2)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在影响FDK判断方面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成就动机对FDK判断的作用受自我效能感影响;(3)被试的回忆成绩、再认成绩和FDK判断准确性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客体记忆与无记忆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韩凯  沈大为  李波 《心理学报》1999,32(3):249-256
通过实验集中控制了FOR判断等级及其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实验以中文字串为学习材料,使用组内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了被激活信息的量和强度对FOD等级及准确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FOK判断的等级是由被激活信息的总量决定;的,和被激活信息的正确与否无关;FOD判断的准确性是由被激活信息的强度决定的;且二者是在内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与线索熟悉性判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罗劲  林仲贤 《心理学报》1999,32(2):121-127
这项研究对FOK的线索熟悉性假说进行了进一步检验,该假说认为,人们是根据自已对记忆线索是否熟悉而作FOK判断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索熟悉性判断与FOK判断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它们可以在相同的刺激模式下表现出不同的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8.
廖岩  张钦 《心理科学》2012,35(5):1083-1090
摘 要 本研究将经典情绪启动范式和学习-再认范式相结合,探讨学习时启动与目标的情绪一致性对目标再认的影响。在记忆编码阶段,以情绪面孔图片为启动刺激、一般情绪图片为目标刺激,要求被试对目标图片的效价进行判断;在提取阶段向被试呈现一般情绪图片,要求被试判断是否在前一阶段见过。结果表明,编码阶段的加工背景对记忆提取产生了显著影响。一致启动促进了认知加工与记忆编码,提高了再认正确率。ERP结果也表明,在目标刺激呈现后300-500ms,编码时的情绪一致性对再认阶段消极目标诱发的ERP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故事情境为实验材料,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通过操纵再认靶词与故事情境的关联性考察了情境故事对关联虚假记忆和真实再认神经活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记忆再认的熟悉性加工和回想性加工阶段,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所诱发FN400和LPC成分走向一致;在额叶后提取阶段,虚假再认所诱发的晚慢成分波幅大于真实再认。结果说明:情境性关联虚假记忆与真实记忆表现出相似的熟悉性和回想性加工,但在后期需耗费额外的加工资源进行成功的提取。  相似文献   

10.
采用DRM范式,通过对预警、呈现时间以及再认时间压力的同时操纵,深入探索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发现:(1)编码阶段的预警提示可使再认判断的标准趋于严格,从而降低错误记忆效应;(2)提取阶段的再认时间压力可显著降低被试对关键诱饵与学过项目的区分能力,进而提高错误记忆效应;(3)预警提示在无时间压力时要比有时间压力时更有效降低错误再认.该结果证实在记忆信息的提取阶段存在双加工过程,激活与监测的双加工在错误记忆产生过程中存在对抗式的交互作用.当监测过程在编码和提取两个阶段均受到易化时,策略性的控制过程最有效;当监测过程受阻时,将导致激活的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采用学习与再认测验范式,研究儿童数字编码与提取的神经机制。18名12-13岁儿童作为研究被试,要求在测验阶段对数字是否学过进行判断,并记录编码与提取阶段的ERPs,然后考察旧数字是否成功提取在编码阶段形成相应的相继记忆(Dm)效应,同时,考察正确判断的旧数字和新数字在提取阶段形成相应的旧/新(old/new)效应。结果表明,编码阶段,Dm效应出现在400-700ms的枕区、顶区和中央区,正确再认数字的正波波幅明显大于再认错误数字的正波波幅;提取阶段,在400-500ms,枕区和顶区存在显著的old/new效应,在500-700 ms内的顶区和中央区存在显著的old/new效应,尤以中央区为主,正确再认旧数字的正波波幅明显大于正确再认新数字的正波波幅。这些结果说明,认知数字与面孔、图片的Dm效应和old/new效应在时、空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和复杂数字记忆材料,考察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相对于机械记忆法在记忆提取上的优势及神经机制。行为结果表明,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法比机械记忆法的再认准确率更高。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显示,再认提取阶段奇象记忆条件下诱发的N400和N700波幅显著更低,这说明奇象记忆提取更容易。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条件下,正确再认旧数字诱发的前额区、左顶枕叶区及中顶枕叶区N700成分与使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有关。本研究表明,采用自然数码奇象记忆可以减少或跨越语义加工,从而提高个体对材料的记忆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生存加工比控制条件有更好的记忆表现,产生稳定的记忆优势,这就是记忆生存优势.已有研究多采用行为学实验验证了此现象的存在,但没有确定该优势发生在记忆的何种阶段.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和“间接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比较被试在生存情境、迁徙情境和愉悦判断中对词汇编码和提取过程的记忆加工,结果发现:在500-700ms时间段,生存情境的相继记忆效应显著大于迁徙情境和愉悦判断:在400-600ms时间段,生存情境的新旧效应显著大于迁徙情境和愉悦判断.表明生存加工具有编码和提取双重优势.  相似文献   

14.
黄晏清  孟迎芳 《心理学报》2020,52(6):706-715
采用经典的"学习–再认"范式,在测验阶段设置了目标探测的干扰任务,通过比较目标探测和分心拒绝是否会对记忆提取产生不同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提取干扰与再认记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无论对目标进行显性(实验1)还是隐性(实验2)的探测反应,目标探测下旧词的再认反应均要比分心拒绝下更优,表明外显记忆的提取也会受到注意资源的调节。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辨别力指数(d′)及判断标准(C)上的差异分析发现,目标探测并没有提高被试的再认水平,而是降低了被试的判断标准,使得被试在目标探测条件下更容易对词做出"旧"反应。这种反应倾向与目标探测的动作反应方式无关,也不受词汇的编码加工水平深浅的调节。由此可见,外显记忆提取并非完全的"自动化加工",仍会受到注意资源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非对称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迎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07,39(4):579-588
以往研究表明在外显记忆中,编码与提取加工存在着非对称性,但在内隐记忆中,二者的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实验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在编码或提取中分别附加的干扰任务对词汇判断或再认产生的影响。结果证实编码与提取干扰对内隐或外显记忆都具有非对称性的影响,但又存在着差异,即编码干扰会导致随后外显记忆成绩显著减少,而提取干扰对其影响较小,相反,编码干扰对随后内隐测验中启动效应的影响较小,但提取干扰会破坏启动效应,从而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分离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毛新瑞  徐慧芳  郭春彦 《心理学报》2015,47(9):1111-1123
根据双加工理论, 再认提取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加工:熟悉性与回想。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情绪对再认提取具有增强效应, 但是情绪对再认记忆中两种不同加工方式(熟悉性与回想)的增强效应的神经机制尚存争议。本研究以ERP作为测量手段, 采用修正的“记得/知道”范式对情绪图片进行再认测验, 旨在探究在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条件下, 情绪信息如何对熟悉性与回想产生增强效应。在行为结果中,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显著高于中性图片, 情绪效价间没有差异; 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情绪图片的记忆表现要显著高于正性与中性图片。在ERP数据上, 对于知道判断, 情绪图片的FN400新旧效应有增强作用。对于记得判断, 负性图片的LPC的新旧效应波幅显著高于中性与负性图片; 而正性图片的LPC新旧效应增强作用不显著。以上证据表明:学习?测验间隔较长的情况下, 熟悉性再认提取中,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主要体现在情绪唤醒对记忆强度的提高, 而不仅仅体现在情绪效价对熟悉判断反应倾向的影响。在回想的再认提取中, 情绪效价的调节占据主导地位, 负性情绪图片有显著的情绪记忆增强效应; 正性情绪图片则不具有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面孔再认的ERP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该研究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探讨面孔领域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关系。学习阶段采用选择性注意任务,让被试加工面孔上的字来控制对面孔的加工水平,再认阶段采用新旧判断,分析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外显记忆),以及未再认旧面孔与新面孔(内隐记忆)的ERPs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的再认过程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产生了分离,外显记忆从刺激后400ms开始,主要表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而内隐记忆主要表现在刺激后300~500ms的中央区和顶区。该结果与以往在词领域研究中得到的结果极为类似,表明两种记忆类型在各个刺激领域之间存在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18.
在认知任务中,伴随编码和检索的外围信息被称为上下文,其本身并不是编码或检索的目标。如果学习时的上下文在其后进行提取时重复出现,不管是否对应之前的学习项目,都会增加个体再认正确的概率。这种由于上下文增强项目熟悉感而促进记忆效果的现象就称为上下文熟悉效应。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及记忆的影响机制。其中,元记忆监测是以学习判断和信心判断为指标。记忆成绩则是以再认正确率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元记忆监测:学习判断等级上,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且不受任务难度影响; 信心判断等级上,简单任务时恢复条件与新条件无显著差异,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第二,上下文熟悉效应影响记忆成绩:再认成绩上,简单任务时新条件显著高于恢复条件; 困难任务时恢复条件显著高于新条件。研究得出结论:上下文熟悉效应对元记忆监测和记忆都有显著影响,任务难度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建忠 《心理科学》2002,25(4):490-491
一般地,启动项目有三种类型:①线索启动项目(如一般的信息测验或双向关联测验中的刺激信息);②靶子启动项目(如一般的信息测验及在双向关联测验中的反应信息);③中性启动项目(无意义信息或无关信息)。线索或靶子启动对元记忆判断的影响可以通过比较中性启动项目来测定。启动项目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给被试,目前心理学家们一般都采用阈下知觉阈限这种启动范式来研究启动与元记忆判断的交互影响。围绕着阈下启动这种研究范式,本文将集中讨论是否以及什么形式的阈下启动会影响元记忆判断。在此之前,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元记忆判断的本质及其类型,因为不同的元记忆判断可能对线索和靶子启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20.
学习判断是指人们在学习之后对自己学习效果所做的一种预测,是元记忆监测性判断的一种形式。学习判断按其发生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即时学习判断和延迟学习判断。与即时学习判断相比,延迟学习判断的相对准确性较高,被称为延迟学习判断效应。实验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延迟学习判断的时间加工进程,发现高等级学习判断比低等级学习判断诱发了更大的时间窗为400-600ms的早期新旧效应和800-1200ms的晚期右侧额区新旧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延迟学习判断包含不止一个加工过程,早期新旧效应反映了线索再认的过程,晚期右侧额区效应则反映了对提取之后的评估过程,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两阶段模型解释延迟学习判断效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