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七七”卢沟桥一声炮响,上海的慈善救济中心——仁济堂便开始忙了起来。仁济堂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本身的工作仅限于经常性的施医给药之类的慈善事业。由于它的地址在上海租界的中心地区(靠近“大世界”的云南路上),具有许多便利条件。过去每逢各省发生重大水旱灾害,上海慈善界人士(多数是佛教界人士)便在这个地方设立临时机构来救济灾区和逃荒来沪的灾民。因此仁济堂这个地点在全国很有名。这一次在仁济堂设立的机构——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简称“慈联会”)有一个特点:它既是政府发起的,又有政府人员参加  相似文献   

2.
《圣路善工经》第13处“发显吾主耶稣死后,有人卸下圣尸,圣母接抱在怀中。”一座再现这一情景的塑像《哀悼基督》仿制品,在上海教区横塘息安骨灰堂落成揭幕了。1989年12月14日,松江县泗泾乡横塘桥村的信众,和来自“东上海”(浦东)和旧市区的教友一起,挤满了横塘古老的“圣母领报堂”(1953年曾庆祝新堂80大庆),恭与  相似文献   

3.
坐落在天津市海河东岸的望海楼始建于一七七三年,曾为皇帝行宫。清高宗弘历御题“海河楼”。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与毗邻之崇禧观(旧称香林院)旧地一并为法国所强租。同治八年(一八六九年)年底修建教堂,名“圣母得胜之后堂”亦名“圣母荣胜堂”。俗称望海楼教堂。一八七○年六月二十一日震惊中外的  相似文献   

4.
王皓 《宗教学研究》2017,(3):221-227
巴黎耶稣会档案馆藏有晚清上海圣墓堂天主教士墓碑拓片169种.圣墓堂墓地由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潘国光建立.清初,潘国光、吴历等著名耶稣会士殁后都葬于此.雍乾禁教时期,该墓地同其他教会产业皆充公易主.1841年新耶稣会返华,天主教会在条约体制之下逐步收回包括墓地在内的多种教产,圣墓堂由此成为新耶稣会在上海的墓地.旧、新耶稣会在经过时空上的断裂之后在此得到连接.直至清末,墓地陆续葬入包括非耶稣会士在内的教士近二百人.文革时期,墓碑遭毁.将此批拓片与其他史料对比互观,善为考订,对于晚清江南地区天主教史的发掘和书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容膝     
河北古城正定大佛寺内,有一方著名的石刻,上书“容膝”二字,苍劲从容,落款为“晦翁”。“晦翁”是宋朝大理学家朱熹的号。朱熹为何要在这里题字?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大佛寺当时有一排专供游客住宿的小屋,名曰雨花堂。雨花堂的建筑格式很特殊,从大到小,共一十八间。大者二丈有余,小者只能容下一人。客人所住房间大小,以向寺院施舍财物多少而定。  相似文献   

6.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上海漕溪北路蒲西路的徐家汇天主堂,原名“圣依纳爵堂”,本世纪七十年代才改为圣母堂。“徐家汇天主堂”系上海教友的习惯称呼。天主堂一般以耶稣、圣母、若瑟命名,也常以圣人和圣徒命名,如罗马圣伯多禄大堂就是以耶稣大弟子伯多禄的名字命名的,圣依...  相似文献   

7.
田晓 《天风》2004,(4):18-19
上海基督教两会于2004年3月5日在基督教沐恩堂举行妇女世界公祷日礼拜,来自中国基督教两会本部同工及上海基督教两会162个堂点的1000多名姊妹参加了公祷礼拜,共同为着世界和平、公义向上主祈求,今年公祷日的主题是:“妇女在信仰中构建未来”。  相似文献   

8.
《天风》1999,(2)
一一一海一一一一一上一一省名上海海南上海海南吉林河南姓名捐款数(元)山东上海上海山东云南海南河南新疆内蒙陈瑞瑾陈大卫唐永,恩谢恩赵呈瑞曹惠云王伟杰徐洪英欧阳文朱惠秋孙桂芳昭通两会文城教堂王爱灵孟翠莲根河聚会点B·SiedeB·Siede罗领春徐牧乌卜文华万新潘玉清吉利区教会王德宽刘华香卫德云严莉莉邢治范黄金寸孙珊英姚天荣刘中峰杨佩华董边何金万奉贤耶稣堂黄瑞芬陈永孟潘其西林约律范淑梅2005oo 20O(刃1oo750 1oo 30(M) 、000 2口沉) 22《X) 650 3oo 400 970马克200美金20 1000 1oo 50C旧 8000 5oo 16(X) 2oo 270 2oo 7oo 2o…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潘菽同志倡议下,中国心理学会五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通讯”、“外国心理学”、“心理学探新”、“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编辑工作会议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五~十七日在北京举行。潘菽理事长到会就这次会议的意义、任务以及刊物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讲话,并在闭幕会上作了总结发言。心理所党委书记苏幼民同志到会致了欢迎词,并鼓励与会同志在潘老指导下把这次会议开好。潘菽理事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五个刊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就是要推动和促进我国心  相似文献   

10.
《天风》1996,(9):45-47
各地新堂感恩礼拜 ○浙江余姚市城关堂重建圣殿工程于1994年10月动工,占地面积4.07亩,建筑面积2138平方米,规模胜过先前(见上图)。1996年2月29日举行“新堂落成感恩礼拜”。6月20日至21日余姚市举行了第六次代表会议,选举了市两会的新的成员。 (孙天人) ○广东汕头市恩典堂,原名伯特利堂,在建立90年后的1996年,新堂建成。该堂1992年起筹划建新堂,在弟兄姊妹的祷告中。  相似文献   

11.
坐落在上海南市区黄浦江畔的董家渡天主堂是现存上海最古的一所天主教堂,它始建于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落成于咸丰三年(185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董家渡地处当时上海城厢与“租界”近边,东临黄浦,帆船林立,市面繁荣,为江南主教常驻之地,并作为主教座堂。沪地天主教中的望族大都集居于此。教区神职人员中的年长者,也多半早年曾在此间教会学校读过书,他们对于这所圣堂至今  相似文献   

12.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13.
景健美 《天风》2007,(8):46
我要一生赞美,我要一生献上,服侍你是我最大的福分。因你爱我无穷,因你爱我深广……”这首歌词足以表达94岁老人戴慧贞老师的心情。戴慧贞老师出生于1914年,1933年毕业于苏州景海女子幼稚师范学校的她,留校任教,三年后她到上海慕尔堂(今沐恩堂)幼儿园工作直到1941年;之后她相继在其它地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947-1950年她就读于上海江湾中华神学院,并于1956,1960年先后两次在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进修。她也曾在常州恺乐堂任传道,文革期间被迫进厂,退养后回到上海,在闸北堂做义工。  相似文献   

14.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  相似文献   

15.
天主教上海教区日前投诉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维护其合法权益,判令上海精神病防治院北桥分院、上海市石油公司闵行油库归还被占用的“茭门天主堂”房地产权或易地补偿同等面积的房权及其土地使用权。闵行区法院已立案受理。据天主教上海教区诉称,坐落在闵行区剑川路沙港桥西(原马桥沙冈乡沈家村)的天主教上海教区原“茭门堂”有教堂及附房600平方米,周围宅基地5.513亩,解放初根据政务院有关规定,其房产及周围宅  相似文献   

16.
夏秋 《天风》1996,(11):19-19
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基督教会,始建于1938年,名为“藤田福音堂”。当时,信徒甚众,活动延续到1968年“文革”,教堂被藤田村委会占用。1988年,改革开放落实政策,永丰县人民政府依据有关政策,下发了“永府办(1988)114”文件,明确了藤田镇洋坊村“福音堂”教会的房地产权,并要求藤田村委会办理移交手续。  相似文献   

17.
《天风》1998,(4)
上海市举行妇女公祷崇拜 3月6日(星期五)下午,上海教会的妇女们在沐恩堂举行了1998年的公祷崇拜活动。为渴求人类的和平,体现肢体互助,姊妹们纷纷前来参加,人数多达600左右。今年公祷崇拜的主题为“谁是我邻舍”。崇拜由张家敏长老主持,林维慈牧师证道。林牧师在证道中激励大家要善于关心周围人群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晋铎佳讯     
《中国天主教》2003,(1):50-51
金鲁贤主教在徐家汇堂祝圣12位神父 2002年12月5日,上海教区金鲁贤主教在徐家汇圣依纳爵堂举行弥撒大礼,为12位执事举行晋铎典礼。新祝圣的12位神父均毕业于上海佘山修院,其中有2位属浙江温州教区,其余10位属上海教区。60多位神父参加了共祭,2000多名教友恭与了祝圣大礼。(吴仁杰)  相似文献   

19.
公元一九八五年十月六日,是玫瑰大礼日,上海浦东大道傅家宅玫瑰圣母堂众教友喜气洋洋,恭与谢天主主教弥撒,庆祝复堂两周年暨露德圣母山复建落成。晨六时半,陈忻德铎德举行早弥撒,公念《圣母玫瑰经》十五端。七时半,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团长、上海教区张家树主教进堂讲道。他的宝座上写着:“施舍比领受更有福”。(《宗徒行实》20:35)随后举行主教弥撒,由连国邦铎德辅祭并行圣体降福。九时许,公拜露德圣母。傅家堂已有数十年历史,沿黄浦江一带有上万名教友常来堂恭与弥撒。在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0.
往事抒怀     
上海的教会在沉寂了13年后,于1979年9月2日,首先在沐恩堂举行复堂礼拜。 这是一个阳光普照、轻风吹拂的好日子。早晨,我催妻子换上我们各自最好的衣服,满怀感谢赞美的心,欣然前往位于市中心的沐恩堂。 走在街上,妻子问我:“今天去礼拜的人会多吗?”“可能不多,也可能多。”我模棱两可地回答她。妻的询问,勾起了我往事回忆的思绪。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