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近年来,宗教社会学有两种解释理论,一种在欧洲占优势,一种在美国占优势。前者是宗教世俗化理论,这种理论声称,宗教多元化会损害每一种参与竞争的宗教,削弱所有宗教的基础。宗教多元化和相互竞争导致世俗化,总体上将使宗教组织和信教人群的数量下降。后者是理性选择理论,用于分析宗教活动的机制,那个由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信徒构成的"市场",这种理论认为,宗教活动受到的控制越小,越富有竞争性,宗教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反过来,如果缺少竞争,宗教团体就会缺乏效率,不能维持市场的活力。作者通过分析意大利的宗教经济,认为在多元化越充分的地方,宗教组织将会变得越强大,并且,宗教的素质也会在相互竞争中得到提高。[1]  相似文献   

2.
宗教资本:从布迪厄到斯达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资本"概念对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宗教资本"的诸多定义却常常模糊不清,或脱离于其所源出的知识构架。关于"宗教资本"概念,有两种相互独立发展的理论:其一大致属于欧洲,源自韦伯和布迪厄的研究;其二大致属于美国,源自艾纳孔和斯达克的研究。泰瑞·雷对通过对两种理论的比较研究,进而厘清其理论谱系,仔细考察了宗教资本概念及其衍生概念"灵性资本"的应用和批评,并提出了两个具有独创性的修正概念("制度宗教资本"和"民间宗教资本"),以此解决宗教资本概念在学术著作和文章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美国学者罗德尼.斯达克教授和罗杰尔.芬克教授以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为逻辑起点,从微观的个体宗教行为拓展到中观的宗教组织动力乃至宏观的宗教大市场.详细系统地提出了宗教经济研究范式。宗教经济研究范式批判了传统关于宗教非理性选择的认知.认为宗教行为是建立在回报与代价权衡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宗教经济研究范式带有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色彩,其主张用经济学理性假设来衡量、判断宗教理性的观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马克思关于"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的论述,追述了宗教观念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总地位,宗教观念演变在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人类信仰宗教的总效果。宗教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古代社会的总理论,指导着国家和社会生活,同时也是人类思想的皮壳;宗教观念的演变就是人类思想皮壳的蜕变,反映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人类信仰宗教的历史表明,无论是原始宗教、国家宗教还是世界宗教,总体上并没有满足人类的需求也没有改变人类的总体状况,只有摆脱神祇思想的束缚,诉诸人类自身的创造力,人类才创造出了巨大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5.
高秉江 《现代哲学》2004,(3):112-117
宗教现象学是当代西方文化中使用现象学方法来诠释宗教的一种学说,它在理论上与传统宗教的理性实体学说和自然神学理论相区别,一是将宗教的论证方式由外在实体出发转向由人的直观意识出发,二是将对神的论证由理性论证的途径改变为意识直观和生存体验的途径。宗教现象学把人的直观意识体验和生存感受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它同时把宗教理解为前导入的生存的意义纲领。宗教现象学跨越了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心理学、人类学及神学等多个学科,尚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6.
神秘是宗教的根基,它只能被感知但不可描述、“不可言说”,是一种逃避理性意识的“被遮蔽”的非理性体验。奥托运用宗教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宗教“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学实体存在论,转化为一种主体的意识分析和生存主义的诠释学说。根据精神分析学潜意识理论,神秘居于潜意识层,是无法被理性所把握的非理性,它只能通过理性的被意识化的神圣来展现自身。神秘呈现神圣,而神圣遮蔽神秘,唯有通过凝视自为的神圣去还原自在的神秘,才能“回到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7.
刘晗 《管子学刊》2005,(1):50-54
中国儒学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伦理道德关系,同时也不乏超越性的宗教感情。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它曾经被赋予了神学形式,而且不断吸收佛、道等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政治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面都显示出鲜明的宗教特征,发挥了相当的宗教作用。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国儒学的宗教性特征表现出具有不同于西方宗教文化的特点,西方宗教注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信仰关系,追求灵魂不朽的外在超越;中国儒学则以其特有的内在道德的超越形式,以宇宙本体为本原,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反映了一种力求在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意义上超越现世的宗教品格。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一种被称为“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在我国逐渐扩张,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本期发表的《宗教市场,对谁开放?》一文,就是对该理论及其在中国传播状况的评述,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9.
王进 《宗教学研究》2016,(3):267-272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活动及宗教界合法权益问题。而宗教生活质量则是攸关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及权益的关键论题。宗教生活质量作为一个学术盲点理应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宗教生活质量研究既需要科学而合理的宗教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也需要科学而理想的宗教生活质量分类研究。宗教生活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宗教资本、宗教的社会资本、灵性资本、宗教市场等理论范畴,一时成为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很多人在不了解这些理论范畴的情况下,直接套用来分析中国宗教现状。那么,这些产生于西方的宗教理论其本源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否适用于中国宗教研究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宗教多元化的不断推进,为了维护宗教和平与世界和谐,宗教对话成为必然.众多学者也致力于宗教对话的研究和讨论,确立了以诠释学为理论基础的宗教对话准则,并形成了分别以人性原则、理性原则和灵性原则为基础的三大宗教对话体系.但事实证明,宗教对话理论自身也存在诸多困境,而斯特伦对宗教的独特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讨宗教对话之路,使宗教对话的难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2.
论五种宗教对话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宗教对话是国际宗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个前沿领域。本文概要评述了五种最有影响的宗教对话观,即排他论、兼并论、多元论、兼容论和实践论,并力求对它们加以比较性的方法论反思。作者认为,这五种宗教对话观不仅各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根据,而且均有值得深思的理论得失。因此,从神哲学方法论上反省它们之间的学术论争,并权衡它们之间的理论张力,将有助于我们进而探索宗教对话领域的疑难问题及其理论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与无神论》2021,(4):50-5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新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在宗教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主要包括:充分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推动我国宗教界与帝国主义完全脱离关系;区别对待合法宗教团体与反动会道门组织;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开展无神论宣传教育。这些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宗教关系的革新重塑,把最广大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齐心建设新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宗教工作理论与实践,为新时代党领导宗教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认为 ,宗教是一种终极关怀 ,其责任是尽日常生活的轨道和启发人的精神向上之机。宗教可自事和理两方面看 ,有普通宗教和特殊宗教之分。从事上看 ,儒学不是普通的宗教 ,因其不具备普通宗教的仪式 ;但从理上看 ,它是全部以道德意识道德实践贯注于其中的宗教意识宗教精神 ;其教义不由神为中心而展开 ,而乃由如何体现天道以成德而展开 ;它给人类决定了一个终极的人生方向 ,尽了宗教的责任。因之具高度的宗教性 ,是极圆成的宗教。牟宗三解决了儒学因缺少普通宗教所具之外部特征而难以将其视为宗教的难题 ,但仅具宗教精神、宗教意识而无宗教组织、宗教仪式等一般特征能否为宗教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由三部分构成:(1)历史回顾,简要回顾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笔者对宗教-文化观的探索过程;(2)学术反思,即通过反思流行的宗教观点,提出了值得反省的方法论问题;(3)理论尝试,即试用宗教—文化观来探讨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宗教因素对冷战后诸多国际热点问题和重大冲突的深层影响。这是"本文的重心",着重阐释了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四个主要特性,即积淀性、弥漫性、渗透性和深层性,以期从基础理论上深化我们对于宗教现象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三大宗教中包含着大量描写人的生理苦痛、消除人的生理苦痛等承诺、方法,以及在天国、天园和佛世界等理想社会中人所具有的美好生理特征或者对人生理需求的圆满满足,以及在地狱、火狱等世界中更大的生理痛苦,这些内容极大地吸引了对自身生理不满的民众,促进了宗教的传播。人的生理特征构成了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生理根源。认识和研究宗教的生理根源,对于加深对宗教的认识,建立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泽 《宗教学研究》2017,(3):252-258
当代中国的宗教学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有35年或更多.我们对宗教与政治的国内情势与国际情势的感悟已变得相当复杂.许多新问题新现象需要解答,这对原有的理论概括提出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的要求.本文针对宗教与政治间互动日益复杂多样的世界情势,提出深入研讨的论点,意在推动宗教学理论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深入、更加广阔、更加复杂和更加细致.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无神论》2021,(5):47-53
本文首先探讨了社会科学理论的局限性和宗教定义应符合的标准,然后列举了权威综合性词典和百科全书对宗教的定义,对宗教发展过程和其存在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对宗教现象、本质和功能进行联动分析,并指出了宗教的本质属性能够发生显著改变。最后尝试给出基本符合预定标准的宗教定义。  相似文献   

19.
宗教伦理有世俗性和超越性两方面。宗教伦理的世俗性,是宗教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现实联系,使人有序安定地生活在人世间,能够信仰宗教和实践宗教的基础;宗教伦理的超越性,是宗教倡导信仰者要超越自我而与神的规范、教诲相联系,超越人的现实性而与神的永恒性相联系,超越现实世界而与神的彼岸世界相联系。世俗性和超越性是宗教伦理作用于信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宗教宽容     
陆沉 《宗教学研究》2002,3(4):124-133
不同宗教之间 ,宗教与世俗社会之间应当相互宽容、相互容忍 ,相互承认、相互尊重 ,相互对话、相互理解 ,以切实实现和保障宗教自由与宗教信仰自由。为此 ,我们须承认人的意志自由 ,实施政教分离原则以及世俗政治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