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海》2018,(1):125-133
围绕着社会工作面临的12项巨大挑战,本文归纳出社会工作理论界存在的四大理论争论,分别是问题为本对优势视角、技术治疗对社会干预、实证主义对解释主义、专业主义对本土经验。本文认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框架的社会工作通用整合模式并不能解决社会工作的价值使命和实务模式之间相互背离的发展趋势。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指出了学院派的理性逻辑模式和日常生活的实践逻辑之间分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反身实践的社会科学模式。这为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和专业能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5,(3):59-64
生态系统论理论认为,学生个体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身上呈现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脉络)系统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蕴含于这些系统之中。本文借助近来不断兴起和逐渐推广的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新型理论视角,从微观、中观、外部和宏观系统四个层面分析生态系统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可能解释空间。进而结合东莞市学校社会工作近五年的发展及相关实务案例,阐释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在回应服务对象需求以及资源链接与整合层面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最后,基于东莞市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探索东莞市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1):144-150
缘起于青少年犯罪预防、由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主导、立足社区联结学校的上海联校社会工作服务不失为学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创新探索,其不仅增进了青少年学生的亲社会联结,而且促进了家庭、学校与社区和社会的协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亦遭遇到教育行政壁垒、社会工作标签化及社会力量挑战等困境。为可持续与创新性发展,需立足社会教育,以社会治理和家庭教育为契机寻求联校社会工作制度的突破;立足社区分类联结,重点联接职业学校和特殊学校;避免强嵌,选择从影响学生到影响教师和家长的策略转向。  相似文献   

4.
许莉娅 《学海》2012,(1):94-102
在不同的国家及教育体制之下,学校的学生服务机制是有差异的.在我国的中小学校,目前实施的是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并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完善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学生工作机制,它由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共青团或少先队组织及后勤保障服务等六大系统构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学校学生服务机制,为学校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这套学生工作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工作效果,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它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与服务理念的差异、学校任务为本与学生需要为本的差异、工作的问题视角与优势取向的差异、服务的控制管束与授权增能的差异、工作者的独立作战与团队合作的差异、更多关注意识形态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差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现有的学校学生工作体系中注入社会工作的专业元素.以四川抗震希望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经验为例,提出在现有学校服务体系中嵌入社会工作的战略及策略: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在学校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组建学校社会工作科际团队,明确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职责;责成学校社会工作者组织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向学校教职员工传达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理念、功能及助人方法,帮助学校人员了解、接纳认同社会工作.对合作团队的成员进行参与式的系列培训,培养本土社工.  相似文献   

5.
《原道》2017,(2)
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是我国司法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与少年司法机关合作,通过专业服务实现少年犯罪预防,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实务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对于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的合作而言,理念一致是双方合作的先决条件,司法实践的需要是双方合作的动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为双方合作提供了可能。正是这些基础条件的具备,才使社会工作和少年司法从关系亲和到真正互动,并促成了双方真正的牵手与合作。然而,国内各地开展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的进程不尽一致,实践过程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理念与制度层面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对社会工作和少年司法的理念与制度进行梳理,分析二者合作的政策基础以及产生实践困境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社会工作与少年司法开展合作的政策可行性,以便为国内少年司法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持。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9,(3):87-93
传统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的"环境"概念常常指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视。本文认为,在恶化的自然环境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品质,将"生态环境"之维带回社会工作,重新解读和修正主流社会工作关于"人在环境中"这一核心理论与实践议题的认知及其实践范式。进而,本文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议题,尝试从理论的生态转向、教育体系的重构、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工作社会属性的专业本质重塑等方面提出社会工作积极回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路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绿色社会工作理论范式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学海》2017,(6)
证据为本的实践是西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发展的重点。目前,证据为本的实践几近覆盖了西方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微观、中观、宏观等三个层次体现出证据实例。本文在梳理西方证据为本的实践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比较国内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发现我国证据为本的实践在科学依据、高级别证据、标准化量表、人群与领域拓展等方面有提高空间。同时,本文提出发展社会工作证据为本的实践需要关注科学性、专业性和伦理性。  相似文献   

8.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项重要举措,但在目前的运作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其中关键原因是无法充分赢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这需要充分协调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工作内容(预防纠纷、介入纠纷、修复医患关系)、工作方式(社区工作、小组工作、个案工作)以及信任要素(能力、善心、正直)的关系,以此构建患方信任模型,并在所构建的信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纠纷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学海》2020,(1):106-112
与西方社会工作先实践后教育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教育先行"的特点。主流观点认为,"教育先行"引领了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认为,教育先行并不必然意味着教育引领,相反,它可能带来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社会工作被塑造成一门片面强调实践,并与其固有的价值理念相分离的学科。社会工作教育"降维"的具体表现为:从社会关注降维到方法与技术关注,从价值反思降维到技术化伦理,从批判思考降维到理论套用。教育降维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专业方法和技术,却缺乏专业价值观和使命感的社工。他们更倾向于运用临床或微观的方法和技术来解决政府界定的社会问题,而对真正被忽视的社会疾苦和广泛的社会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对社会改变缺乏兴趣。简言之,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社会性缺失可能肇因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降维。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8,(1):117-124
在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忽视社会理论的倾向。本文认为,社会理论有助于恢复社会工作的"社会性",有助于社会工作回归其使命。本文从结构-话语、身体-行动两个维度分别讨论哈贝马斯、吉登斯、布迪厄、福柯及巴特勒的社会理论,并探讨了其观点对社会工作实践的启示和可能运用。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一种行动-话语理论的构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理论的结合中是必要而关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