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编制适合筛查我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危机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为我国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形成初始问卷。对来自某省3个戒毒所的581份有效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对来自某省戒毒所的286份有效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结果:正式问卷由生理缺陷、社会支持、心理缺陷、应激事件、攻击冲动、焦虑、抑郁、精神病性、自杀意念、躯体不适10个维度共39个项目构成,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3,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766-0.940之间;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系数为0.568(P<0.001)。结论:编制的戒毒人员心理危机问卷信、效度良好,内容较为准确且全面,可用于筛查戒毒人员的心理危机以及心理危机预警。  相似文献   

2.
企业高声誉通常被视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可以给企业带来诸多竞争优势。然而, 无论是在常规情景(企业正常经营)下, 还是在危机情景(爆发妨碍企业正常运营并可能伤害企业的事件后)下, 企业高声誉都可能对企业和员工产生负面影响。高声誉的负面效应源于企业声誉的微观心理基础, 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情绪。其中, 在常规情景下, 高声誉通过认知和情绪机制分别对企业和员工产生负面效应; 在危机情景下, 高声誉主要通过认知机制恶化危机给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高声誉的负面效应受到个人、组织和市场等多层次因素的调节, 且常规和危机情景之下负面效应的边界条件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挖掘高声誉各维度在常规和危机情景下负面影响的独特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研究各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 拓展高声誉对企业员工的负面影响, 探究高声誉负面影响的动态变化, 以及开展有关高声誉负面效应的元分析。  相似文献   

3.
全相京  叶克林 《学海》2008,(2):80-89
本文考察了韩国地方政府财政决定机制的两类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一类是作为地方政府管辖权的外部影响因素的国家法律,它规范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而另一类则是地方政府的内部影响因素和代议制民主下市民、官员、政治家之间的有力互动.与地方财政管理相关的两个国家法律是地方自治法和地方财政法,但与地方自治法相比,地方财政法对地方财政的合法运行具有更为具体的影响.为了反映1991年恢复实施地方自治法之后的主要发展,地方财政法于2005年进行了根本性改革.围绕地方政府财政决定机制的三个主体(即市民、官员和政治家)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从全社会立场观点看来并非最优化的地方政府的财政均衡.在代议制民主下,三个主体行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将产生更为糟糕的局面.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可能方式是培育市民对公共服务的价格意识.如果关于公共服务的财税价格概念在市民中得以普及,那么地方政府财政决定机制足以更具社会效率地运行.  相似文献   

4.
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测量了中意英美4国民众对“混合得失”双结果跨期选择的偏好,从中推算出5种全球主要纸币及黄金的贴现率变化趋势,发现:(1)在中国民众眼中,各货币中人民币的贴现率最小;而在意英美国民眼中则没有差异;(2)中国人仍对硬通货“黄金”保持信任(即人民币与黄金挂钩);而意英美国民却没有(即美元等与黄金脱钩)。我们的发现或可作为衡量疫情危机中民众对各纸币信心指数与集体信任的行为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学海》2016,(2):94-99
具有科层式结构的政府管理和学科认知,在应急管理领域中暴露出明显的缺陷,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完全胜任对风险灾害危机及其管理的研究。无论从应急管理的五类对象、还是从应急管理的五种结构来看,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跨学科研究源于多学科合作,止于新的交叉学科诞生。跨学科研究困难重重,但却是目前应急管理研究前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杨青松  钟毅平 《心理科学》2008,31(2):415-417
目前,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在态度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成果可总结为:(1)在情感评价上,与情境一致的刺激相比,不一致的刺激诱发了一个更大的ERP,并且ERP波幅会因一致性程度的差异而变化;(2)评价性和非评价性分类加工所诱发的ERP在头部分布上存在差异,同样,评价性分类加工中积极和消极刺激所诱发的ERP也存在差异;(3)ERP对外显的和内隐的评价性分类加工的检验都反应敏感.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语境:高预期性、低预期性)×2(靶词:一致性、不一致性)×3(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大学二年级)的实验设计,每个年级由高、低容量工作记忆各10人组成。用眼动仪探讨在阅读高预期材料时预期推理产生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在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是延时产生的,结果支持建构主义理论;(2)在阅读过程中,被试的工作记忆容量越高,他们产生预期推理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在阅读过程中,预期推理的产生有一个发展过程,具体为初中阶段还处于发展的状态,并一直延续到高中阶段,高中阶段之后预期推理能力的发展已经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