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医生特殊干涉权对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医生特殊干涉权的依据、概念,指出了医生特殊干涉权具有时间性、职业性、后续代位性、目的性的特点,分析了其适用原则,并对其抗辩理由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不同意,分析了导致知情不同意的可能原因,论证了面对危及患者生命的知情不同意时医生行使特殊干涉权的合乎伦理性,并提出了行使特殊干涉权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精神科医师特殊干涉权,因精神科领域医疗活动的行为、对象及医师权利具有特殊性,同时符合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和公正原则,这也是医师自主权的合理运用,因此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社会实践中,干涉权由于经常被扩张化而侵犯了患者的利益.由此提出干涉权必须坚持人道主义精神的、坚持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以及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4.
医患冲突已成为无法避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医患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以医患双方的投入和回报为内容的互惠性的交换关系。医生与患者周围的相关环境也会给予其刺激,影响其行为。运用行为主义交换论中的公平性原则、成本报酬、交换等理论,从经济利益和情感利益的角度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运用行为主义交换理论对医患冲突问题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与实践上的应然性。基于行为主义交换论的分析框架,考虑相关环境的刺激,并辅之以麦金泰尔的内在利益理论对医患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提出了行为合宜性理论,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关系。通过论述行为合宜性理论与医患关系,说明行为合宜性理论在医患关系中有较强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影响合宜行为的各种情感因素。分析了医患双方不合宜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其中包括来源于肉体上的情感不合宜性、来源于不同群体的情感不合宜性、来源于患方的情感不合宜性以及来源于医方的情感不合宜性。从个人行为决策的视角提出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即医生应学会管理患者的期望值、医生需要有明确的人生目的以及医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医疗纠纷数据及访谈法对辽宁省四家三级甲等医院的372例医患纠纷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最终确定医生医患纠纷高发人群21人,仅占总体医生人数0.72%,却占纠纷总量的31.18%,具有明显的高发特征。通过对临床医生及一线医患纠纷处理人员进行访谈与数据相互印证,发现医生中医患纠纷高发人群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医生中医患纠纷高发人群不仅自身占有医患纠纷事件高比例,更会在日常行医中对周围的医患氛围产生影响,从而促使由情绪转移导致的应激性医患纠纷,导致医患不良关系的连锁反映。  相似文献   

7.
从李丽云事件看生命健康权、患者自主权和医生干涉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患方行使自主权所做的决定危及自身生命健康权时,能否赋予医生干涉权以实现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阐明了生命健康权、患者自主权和医生干涉权的关系.并从我国实际出发,论述不能通过赋予医生干涉权来避免类似李丽云悲剧的发生,建议立法完善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建立司法机关或其他第三方机构提前快速审查机制来解决自主权与生命权的冲突。  相似文献   

8.
病人在诊疗中的自主性是医学发展及病人权利意识增长的产物,它有利于尊重病人的权利及人格,使病人对诊疗有更好的认同和依从性,提升诊疗效果和减少医疗纠纷,但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也有一定的限度,医生有特殊干涉权。  相似文献   

9.
病人在诊疗中的自主性是医学发展及病人权利意识增长的产物,它有利于尊重病人的权利及人格,使病人对诊疗有更好的认同和依从性,提升诊疗效果和减少医疗纠纷,但尊重病人的自主性也有一定的限度,医生有特殊干涉权.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以前的中西医都保持着传统的医患关系:患者对病情和治疗方式具有较大的自主权。现代医学的兴起完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医患关系。患者的自感不再成为诊断和治疗的焦点,其"被驯化"成"合格病人",医生则"通过技术"享有最大限度的控制;医生的"专业训练"让他把焦点聚集到"人"以外的病症、数据和检验报告上;医生不再用贴近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解释病情,取而代之的是严谨科学的医学术语。中西医医患关系的差异背后有其社会文化属性。当现代人日益被"科学标签"、"医学标签"包裹时,传统中医医患关系的价值对于重新认识和找回医学的"人"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