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清代先后出现过六家以金丹之道评点小说《西游记》的评点本,论者往往以一句金丹之道概括后,就弃之不论。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少有论述的这一问题的清晰认识。六家评点本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西游记》各评点将道教内丹修炼的要旨一一指出,批驳内丹学之外的一切旁门左道,借助五行和《易经》的义理和卦象阐释金丹之道,将《悟真篇》等内丹修炼的诗歌广泛运用于评点之中。这构成了《西游记》道教评点本金丹之道评点的主要内容。《西游记》小说回目和文本中大量的宗教术语和诗词,是使评点者以宗教眼光看待和评点《西游记》的最表层化的因素;中国文人以文证道的思维模式,是其更为深入的内在原因;评点者身份的改变及其思维的进一步道教化、非文学化,是《西游记》评本道教化的内在动力;《西游记》内丹学的阐释也是清代道教总体衰微,而内丹学却特盛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道教内丹诗词是表现道教内丹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工具。道教内丹诗词反映了道教的宗教理论,表现了道教内丹的宗教过程和修道者的宗教感受,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意象,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书讯     
书名邮购价先知书·启示文学解读21.00元四福音书解读21.00元峨眉山与巴蜀佛教67.00元道教内丹学溯源22.00元迷途指津·致孩子·箴言录17.00元中国佛教名山鸡足山罗汉传说21.00元无量义经30.00元父母恩重难报经28.00元通向极乐之路28.00元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24.00元法华经说什么19.00元都市中的佛教55.00元虚云老和尚的足迹23.00元道教内丹修炼34.00元道教神仙与内丹学34.80元基督宗教知识辞典92.00元正法眼藏42.00元基督教宗教研究(第六辑)34.00元圣经解读21.00元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21.00元诗歌书·智慧文字解读21.00元论《宝髻本缘》…  相似文献   

5.
书讯     
书名邮购价道教内丹学溯源22.00元迷途指津·致孩子·箴言录17.00元中国佛教名山鸡足山罗汉传说21.00元无量义经30.00元父母恩重难报经28.00元通向极乐之路28.00元天台宗修持与台密探索24.00元法华经说什么19.00元都市中的佛教55.00元虚云老和尚的足迹23.00元道教内丹修炼34.00元道教神仙与内丹学34.80元基督宗教知识辞典92.00元正法眼藏42.00元基督教宗教研究(第六辑)34.00元圣经解读21.00元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21.00元诗歌书·智慧文字解读21.00元论《宝髻本缘》和宝髻的施舍21.00元西山四祖14.00元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18.00元和合为…  相似文献   

6.
道教的修仙方术从外丹学转向内丹学,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一是由于药石等外物的烧炼“靡费”而“无效”,道教理论家转而向体内探求通仙之路径的结果,二是道教传统的服气、导引、辟谷、存思等内养方术的发展以及道教善于采获别家之长的兼容特性所致。如果说外丹学尚有一些科学实证意义的话,那么内丹学则把道教本来具有的神秘特性理论化、系统化了,其道“无间无应”,“不可秘禁,又不可妄泄”(《悟真篇·陈观吾序》)。然而,一种不可忽略的现象是:伴随这种修仙方术的神秘主义化,道教所特具的思辨哲学应运而生,显示出本国特色的宗教理论的成熟。本文试图就道教的思辨哲学与内丹学的关系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7.
道教内丹学致力于为其宗教实践提供具体范式的指导,围绕着这个历史使命,内丹学对实证形上道体的方法、形上道体与形下经验世界的关系等诸多宗教哲学问题进行了思考.北宋张伯端及其内丹学思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提出"大丹妙用法乾坤",认为宇宙生成的本原、轨则与丹道之理相契合;"逆行归元"是丹法的重要原理,人只要"返根复命"即可以"长存";又提出"先命后性"、"以命取性"的性命之学;而其宗教理想则重视"见末而悟本,舍妄以从真",以证得无上至真妙觉之道为目标.这些宗教哲理对宋以后道教内丹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对修习道教内丹导引之术非常重视,其《年谱》中多有记载。内丹本为一种养生延命之学,王阳明却使之成为“致良知”说的组成部分。王阳明如何将道教的修为与儒家的心性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拟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1 当然,能够产生内心神秘体验的并非仅仅是道教内丹,佛家与儒家也都有类似功夫。但是究阳明一生,他似乎独钟情于道教内丹之术。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个大的宗教传统,都有对于宇宙的"本体"与"现象",对于人生的"真实"与"梦幻"的两重划分,前者对应于宗教所追寻的那个解脱或超越的世界,后者则对应于世俗或经验的世界。在道教内丹学中,"两重天地"的概念可以看成是上述两重划分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内丹学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两重天地"是内丹学"阴阳交媾论"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阴阳交媾的本体(药物)、功夫(火候)与境界都与"两重天地"密切相关,本文详细论述道教内丹学两重天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意义,由此可以理解内丹学修炼成仙所以可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功夫之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详细论证了道教内丹学中“顺逆”问题的理论层级和丰富意蕴,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哲理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教自东汉中期出现之后,降及隋唐,主流教派所崇尚的外丹黄白之术逐渐向以静功、存思、气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内丹路径发展。钟、吕内丹道即内丹道教的先导。①两宋是内丹道的成熟阶段。一、两宋前内丹学的兴起与传承道教的修仙方术于唐宋之际由外丹学转向内丹学,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内丹道的兴起,可以追溯到隋初开皇年间(581-600),罗浮山道士苏元朗(道号青霞子),称得大茅真君秘旨,撰《龙虎金液还丹通元论》及《旨道篇》,首倡内丹之道。②但隋唐时期,外丹道仍占主流地位。内丹道自隋青霞子苏元朗开宗明义、唐崔希范、钟离权、吕洞…  相似文献   

12.
道教内丹学是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生命超越理论和修道方式,经过千百年来道教内丹家们的不断探索,在与儒佛的抗争与交融中,道教内丹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夫的“道教仙学”,它的主旨被概括为“顺凡逆仙”的“返本还源”之道。对道教内丹学中的“顺逆”问题的研究,就是对内丹学修道成仙的本体论基础的研究,它有助于了解内丹学成仙的可能性和它蕴含的对宇宙生命奥秘的洞见。本文从现代角度检讨了这一问题的理论效果,揭示内丹学本体论所可能蕴含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盖建民与何振中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撰文指出,传统中医脉学体系是道教内丹功法构建其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内丹学家通过修炼实践,验证并丰富了  相似文献   

14.
正闵一得(1758-1836)是清代著名内丹家,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他是清代道教龙门派在江浙地区盛传期间,道教著作最为丰厚者;同时,他开宗创派,振兴金盖山龙门一派,成绩卓著。他在秉承全真传统丹法的同时,又吸收西竺心宗的秘法,兼采道教符箓派的"云篆"与佛教"真言",提出"中黄直透"法,对清代道教内丹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古书隐楼藏书》是闵一得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清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道教内丹学丛书"1,流传  相似文献   

15.
性与命二元互补是道教生命观的特质之一,性命双修是丹道自诩优于其它宗教的殊胜处。作为清代内丹学大家,刘一明融贯内丹各家,旁摄佛儒,构建了一个双重(先天、后天)二元(性、命)的生命观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书讯     
书名邮购价都市中的佛教55.00元虚云老和尚的足迹23.00元道教内丹修炼34.00元道教神仙与内丹学34.80元基督宗教知识辞典92.00元正法眼藏42.00元基督教宗教研究(第六辑)34.00元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21.00元诗歌书·智慧文字解读21.00元论《宝髻本缘》和宝髻的施舍21.00元西山四祖14.00元似花非花——佛教美学观18.00元和合为尚——佛教和平观18.00元聚散因缘——佛教缘起观18.00元清净国土——佛教净土观18.00元月印万川——佛教平等观18.00元出入自在——佛教自由观18.00元道教礼仪25.00元藏密观音造像28.00元慧镜斋文萃32.00元道教旅游指南…  相似文献   

17.
道教内丹学是道教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宗教、哲学、文学、中医等传统文化均有不容忽略的重要影响.对内丹学充分研究和认识,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中文化发展甚为辉煌的时代,儒释道三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入乃至达到高峰阶段。与佛教的禅宗、儒家的心性之学相似,道教文化精髓内丹学蕴含着大唐文化开放与包容的时代特征,这种文化的开放与融合精神主要体现在内丹学与佛、儒的融通,内丹学与道教外丹学的融通、内丹学与通俗质朴的时代文风的融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陈致虚道教易学的内丹学思想的理论特色。陈致虚以《周易》之理来建构其内丹学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易只阴阳两件物事”、“易之道道数也”、“易之道统乎天心”等三条道教内丹学的原则。认为道教内丹修炼是法天地阴阳造化生生之理而进行的,天地造化就是太极或道的展开过程,修道即是要回复到道本身。而天地造化之功不离阴阳两件物事,所以,内丹修炼不离阴阳。“阴阳”为道之纲纪,向道复归的路径为“逆”,“天心”即天地造化生生的节度和有序性,内丹修炼通过调和“阴阳”,以“逆”的方式法“天心”而施功,便能参赞天地之化育,以论还丹。陈致虚通过“援易入道”,在对本体之道的理解、修持的原理、证道的方法等内丹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上作出了具有特色的阐述,为宋元时期成熟的道教内丹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老子”这一老学发展的共同规律为背景 ,对宋元时期道教南宗的代表人物张伯端、白玉蟾、李道纯等的老学思想进行了简要分析。他们把内丹心性与《老子》之道论互相贯通 ,借《老子》而发挥道教性命之学 ,此种解释不仅反映了宋元老学新的时代特点 ,而且使我们了解到南宗对内丹理论的独特贡献以及宋元道教哲学在义理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