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学家,大都是严正的道德家,对于艺术创作与审美娱乐很有些瞧不起,甚至认为不正当。他们在哲学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道” 与“理”,乃是一种超越感官的道德本体。这种本体世界的实现,是通过对感官欲望的否定而达到的,即“存天理,灭人欲” 之谓。因此他们对于人的欲望以及与欲望密切相联的情很敏感,对于以情感为基本特征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常常抱着一种戒备心理,不承认艺术-审美的独立价值,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准宗教禁欲主义的认识路线。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很重视对人的欲望的探讨,但大都不是主张节欲就是倡导寡欲,缺少一种积极的态度。相反,荀子对于“欲”不但不回避,而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他认为“欲”是与生俱来的,既不能否认它的存在,也不能对之采取压制的手段,而应该使之合理地得到满足。在此基  相似文献   

3.
“欲”字之又是希求,“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唯识论》五)。希望获得快乐,努力追求快乐,这就是人的欲望。一股认为佛教否定人的欲望.否定人世间的快乐,这是失之于片面的,山是人们误解佛教为“悲观”、“消极’的一个原因。事实上,佛教既不否定快乐,也不否定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避苦趋乐.是人的本能,也是人之常情。佛陀出世,宏法利生.正是为了让人离苦得乐。对于人类追求快乐的欲望,佛教是如实认知,善加引导。这就是佛教对欲望的基本态度。一、佛教对五欲入生的认识一般世问学问认为.人类乃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我国古代关于欲望的十二种观点,即:情应说、同欲说、欲澜说、欲为说、多途说、欲不可去说、欲不可尽说、欲物“相持而长”说、节导说、顺欲说、遂欲说、育欲说。这些观点,涉及到欲望的性质、作用、种类、规律,以及对待欲望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情感理论,当然也如苟子的一样,属于道德本质主义的范畴。不过,孟子的情感理论推举本然之善,其基本倾向是向内收的,即所谓“反身而诚”,主张个性善性萌发,经过艰苦磨炼和教育而后壮大,形成浩然之气的阳刚气质,而不是如苟子的情感理论是主性恶的、外倾的,主治情的。相信人性本善,为一个足以持守的大本营,所以孟子并不虚请假意地回避欲,而是视情欲为正当,也更不惮志向情怀超越自己的事功而被人评为“行不掩言”式的狂做。孟子的情感道德本质主义的基调是导向思想之善的个性主义,因而,这种个性不乏强大的群体感召力。他的…  相似文献   

6.
樊浩教授所提出的"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的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的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的是情感,1/4的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的并以情感为主体的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的,唯儒学各家的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相似文献   

7.
休谟式的信念—欲望模型仍是道德动机理论的主流。在当代哲学中,理性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宣称信念自身足以使人产生行动的动机,因此欲望不是必要的;而情感主义的反休谟主义者则宣称只有欲望或情感才能解释一个人的行动。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既同意休谟主义的观点,认为信念和欲望都是为解释一个人的行动所必需的,同时又不同意休谟主义,认为信念和欲望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心灵状态,相反它们构成了一个称作"信欲"的单一心灵状态。迈克尔·斯洛特是第三种反休谟主义者的代表,其信欲概念对道德动机问题的讨论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亦有其局限性;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及"知行合一"思想为克服斯洛特观点的局限性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8.
荀子认为自然情欲构成了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但自然情欲具有随环境变迁的流转性以及对于物质对象渴求的无限性等特点,任凭欲望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冲突与混乱;以“义”为核心的道德原则的确立既是对于欲望进行引导和限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性内涵得以提升和展开的维度,“义”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贯穿和表现于各种礼仪形式之“文”中,完美的礼应该是“情文俱尽”,它以物化的形式涵养了个体的情感欲望,又为耳不可见的伦理道德提供感性的保证。苟子的“情义”内涵体现了自然人性与社会文明之间的动态性关联,在其中实现了人的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梁涛 《管子学刊》2024,(1):53-78
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理性升华,而是来自仁义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的“夜气”“平旦之气”均是指德气而言。孟子自称可以做到知言,可以辨别言辞的错误所在,但没有提出一套分析错误言辞的理论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孟子过分重视良知、良能,强调心的直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验认知的作用。辨别错误言辞不能仅仅靠良知、良能,还要靠经验观察、逻辑分析,而这恰恰是孟子所缺乏的。孟子高度肯定、赞美孔子,实际是通过孔子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视孔子为自下而上用文化、道德影响政治的新王,在得君行道之外,探寻一条觉民行道,甚至为君行道的道路,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相似文献   

10.
理可总称人合乎礼的诸种需要;从表现形态上看,欲是比情更为激烈的心理活动:欲具有促使人行动、情产生和“生百善”等方面的功能,人欲则具有“诱人为不善”、“害吾心”、使情变坏和损害身心健康等作用。理学中的理欲之辨也可看作是关于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对待二者的态度之争。  相似文献   

11.
博爱有两个层面,即"友爱之情"这一情感层面,"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这一结果层面。罗尔斯认为,正义原则不应包含"友爱之情"这一博爱情感,但包含博爱结果。对罗尔斯来讲,"友爱之情"既非社会正义的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而科恩认为"友爱之情"是(差别)原则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必要条件。罗尔斯的博爱观主要体现在其正义原则之中,强调博爱结果。而科恩的博爱观蕴涵于其社会主义的平等和共享思想之中,强调博爱情感。科恩与罗尔斯各自秉承生活经历所模塑的社会主义的平等主义立场和自由主义立场,因而对博爱的理解不同,前者误读了后者。  相似文献   

12.
孙伟 《道德与文明》2021,(4):150-160
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是东西方伦理学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伦理德性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对一个人情感和欲望塑造的结果,它使得人们具有了相应的道德情感和欲望,也成为理性思考的起点.实践智慧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理性思考,针对具体情境而进行的道德理性判断.一个正确的伦理行为必然结合了伦理德性和实践智慧、情感和理性.与之类似,荀子认为礼义制度通过日久天长的熏陶而逐渐矫正、教化、引导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之趋向道德的结果."义"是一种人类独有的理性能力,它为道德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根据和框架.正如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德性与实践智慧融合互生发展一样,荀子的"情"与"义"也是相互融合发展,共同促进了人的完善德性的实现.荀子关于"从义不从父"的主张集中反映了理性与情感相融合这一美德伦理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单虹泽 《孔子研究》2018,(6):101-108
在中国思想史上,对情感的讨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倾向于性情二分,且呈现出一种性体情用的关系,使情感受到了理性的压抑和限制。阳明心学调整了宋代以来的性情关系,使情感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并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独立性。这样的一种情感本体,需要在致良知的具体实践中得到呈现。致良知展开为"着实用功"和"自然用功"两个向度,在阳明肯定个体自然情感的同时,一种纯任自然的工夫进路也得到承认。依此进路,在阳明后学那里,良知逐渐转变为一种"情识",而致良知也逐渐发展为"作用是性",展现出一种情识而肆、以欲为理的思想倾向。这是心学将道德情感自然化,以自然知觉之发用为致良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15.
陈赟 《现代哲学》2003,(1):82-88
长期以来,学术界把孟子的性善观念理解为一种先验性的学说,但是,本文认为。先验/经验的范畴归属于认知性的哲学(cognitive philosophy),其论证功能更多的指向理论。而不是规范。而孟子的性善说却以对于“以故言性”的认知性的人性理论的批判为其出发点,后者所导致的理论结果往往是“以情才代性”,也就说,认知性的人性论触及的总是“情”与“才”,而不是真正的“性”。而孟子本人的性善论不是对于人性所表现出来的经验性事实的理论解释,其功能主要是规范性的,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引导性(orientative)的概念,它的主旨不在于获得某种知识理论,而是在实现人与世界的某种转化。  相似文献   

16.
“道情”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情”的源起与体制“道情”作为一种道教声腔说唱艺术,起源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道情”原为“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宗教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伴奏,亦称渔鼓;有人认为道家的《步虚词》是“道情的先声”,《步虚词》由道家之徒所吟唱,未几便产生出了正式的“道情”;陈汝衡先生在其《说书史话》中引用《新唐书·礼乐志》“高宗调露二年命乐工作道调”的记载,欲从中寻绎出道情的起源①;郑振铎先生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说:“道情之唱,由来甚久。元曲有仙佛科;元人散曲里复多闲适…  相似文献   

17.
“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的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的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的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的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相似文献   

18.
徐嘉 《学海》2001,(4):174-177
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中国传统理欲观 ,内容丰富 ,历时久远 ,影响巨大 ,梳理其主要观点 ,评析其利弊得失 ,吸取其经验教训 ,对于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 ,是有借鉴意义的。“理”具有物理 (即自然规律 )与性理 (即道德原则与规范 )双重涵义。孟子强调后者 ,开启了理、义并用与性、理并举之先河。他说 :“口之于味也 ,有同嗜焉……至于心 ,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 ,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盖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②认为理义为人心之同然 ,是一种道德普遍性。宋代程朱学派把理视为万事万物与伦理道德的最后根据。…  相似文献   

19.
为情而造文     
古人说:“文章之作,在乎情性。”一篇文章,若欲感染读者,打动人心,就要讲究“情性”,做到以情夺人,以情取胜。如果寡情淡味,无论写什么内容,也将是苍白之作,无法吸引读者、征服读者。写文章所以要强调“情性”,是由文章的特点决定的。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性的或论述性的,都是为了影响人、教育人、改变人的思想感情的。不少好文章使人读后先是感情激动,然后引起深入的思考,进而受到教育。法国作家狄德罗说:“如果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由此可见,“为情而造文”是写好文章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诸多戴震道德哲学诠释中,"达情遂欲"的情欲主义、"能知故善"的理性主义抑或"遂其群生"的功利主义皆有之。这些诠释可能都没有触及到戴震道德哲学的真谛。戴震论"心"既有"知"也有"情",论"情"既讲自然情欲也讲道德情感。在戴震看来,人类顺承天地生生之德,在孟子"不忍人之心"这一纯粹内在"反思性情感"的自主驱动之下,通过"自求其情""以情絜情"和"情得其平"三个步骤,最终指向了"天下共遂其生"的普遍正义状态。戴震道德哲学并没有将道德动机简单归结为情欲满足最大化,也没有将絜情工夫简单理解成功利的算计,而是力图在生活实践中发挥每个人的道德情感平衡要求以实现普遍公平正义。这一以情感主义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建构极具挑战性,能够自成一格,当是明清以来不可多得的儒学新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