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调节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尽管属于伦理学研究的内容,但它同人的认识活动也是密切关联的。它既凝结、渗透着人的认识成果,是人们对于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观念把握,同时又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因为人的认识活动并非动物式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活动,不能不受到包括道德在内的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交往·主体间性·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考察了主体问性作为经验现象和哲学范畴在科学认识活动和近现代哲学中是怎样出现的,指出它本质上是一种由生产和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结构的特殊类型,具体表现为实践一认识活动中的相互性、协同性和调节原则。这种社会性是实现认识、知识客观性的一个逻辑上独立的必要条件和根据。由此也可以看到认知和评价的两种理性态度在起源和抽象形式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的个人为基点,形成了“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两条确证道德自由的代表性理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两条理路由于忽略了道德自由问题产生的现实生活基础,要么将道德自由推向了道德强制,要么将道德自由降格为道德任意.道德自由只有在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解,现实的人及其社会关系是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发生的具体场域,也是道德自由得以可能的真实支点.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道德自由是社会伦理自由,社会性的个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现实的社会伦理责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社会伦理责任所承载的道德自由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曾永成 《现代哲学》2004,1(2):10-15
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并认定这只是马克思的观点,这并非是对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准确解读。其实费尔巴哈已经从社会关系来界定人的本质了。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自己首先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实践关系来规定人的本质的。由此出发,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性的真实含义及其在自然生态问题空前严重的当今世界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萨特尔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的人时时处处都具有发明创造性;社会性的人又时时处处都为其成就所制约。 H. 勒裴伏尔如果说,萨特尔的《存在和虚无》一书试图提供一种自在与自为、意识与物质实体的模式的现象学的话,那么,他的《辩证理性批判》则是试图提出一种个人实践和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集团的形成过程的现象学。在他对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所作的分析中,他依然或多或少地信奉着现象学的方法——试图描绘、解释和揭示表现在现象中的本质结构、试图按照事物  相似文献   

6.
庄穆 《现代哲学》2001,(3):36-40
人的存在首先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个体人的存在。每一个体人的存在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念的引导下选择和满足其自身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生理与心理、物质与精神需要的行为中的存在,这是人性的基本,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点;但个体人的存在又不是独立于或超越于社会和社会关系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存在,个体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与选择必须是社会关系中的满足与选择。所以,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在满足需要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连结,就不能构成社会;反之,脱离社会和社会关系的个人也无法选择和满足其需要,因而也无法存在。这样,由个人到  相似文献   

7.
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的关系问题,目前有两种截然对立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牺牲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个人道德价值量的大小,要以其牺牲量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另一种观点则根本否认社会主义道德同个人牺牲之间的任何联系,他们把个人利益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将社会主义时期的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与个人牺牲的必要性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值得继续讨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应可包括个人幸福的内容与个人牺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与个人牺牲,又确有着一种相对的、非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社会关系通常被解释为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被归结为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个方面,着重论述第一性的物质关系如何决定第二性的思想关系及思想关系的反作用等问题。这些观点,似乎并未对社会关系作专门研究,而只是将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移植过来解释社会关系。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诚然可以看作是社会关系的重要方面,但停留于此,并未形成“社会关系”的具体概念。为能具体地理解社会关系,应着重揭示社会关系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丽娟  田瑞清 《心理科学》2002,25(2):144-147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活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我们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核心体现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3)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不等速的;(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5)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以社会总体为研究对象,其内容涉及社会结构、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等问题。研究社会离不开研究人,研究人又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性或社会关系。怎样具体地研究人的社会关系呢?除了说明人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之外,还应说明人是怎样结成社会关系的。人结成的社会关系有其内容,也有其形式,即社会结构形式。考察这个问题,就必须联  相似文献   

11.
刘金婷  蔡强  王若菡  吴寅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480-1492
催产素被喻为爱的荷尔蒙和亲密荷尔蒙。研究者对它的兴趣由其对分娩和哺乳的促进作用转向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催产素的常用研究方法包括尿液、血液、脑脊液测量法, 鼻腔喷入法和基因型分析法。催产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包括社会关系、社会性决策、社会性信息加工、社会性记忆、焦虑等方面。研究者正尝试将催产素应用于孤独症、社交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催产素的临床应用、负面作用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早期关于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的思想,是异化理论的核心;它同抽象的人的“类本质”的提法并不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的发现,使马克思实现了由异化理论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因而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根据唯物史观,个人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是一致的;造成劳动者和生产力之间格格不入的分裂感的,只能是个人活动得以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因此,个人的解放归根到底是社会的解放,亦即从一种既束缚生产力发展、又束缚个人自觉活动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基督的福音不仅是个人的福音,关心个人得救,也是社会的福音,关心社会改造和社会服务。基督的福音不只带给人永生的盼望,也要人履行今世的社会责任。本文首先阐明了整全的基督福音中所包含的社会性,然后,分析了社会关怀和社会责任在教会中遭到忽视的原因,最后指出了基督教参与社会服务,履行社会责任的方法和途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基督福音的社会性的认识,鼓励基督徒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让基督徒不只关心个人得救,独善其身,也要兼济天下,服务社会,作光作盐,荣神益人。  相似文献   

14.
(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研究中,有一种用实践来淹没认识的倾向。主要表现是,片面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简单地把认识的能动性、社会性归结为实践的能动性、社会性,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 实践的唯物主义批判的对象是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费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领域,事物间的联系即关系,整个社会是一张巨大的社会关系之网。社会关系的综合就是社会关系体系。社会关系体系由基本社会关系和非基本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基本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基本过程及脉络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对“物”的透视。青年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写作时期,马克思在对象性的物中发现主体性的劳动活动与异化关系;二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时期,马克思从实践活动出发去认识周遭之物,并从社会关系总和出发去认识人的现实性;三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性、社会性的活动和关系出发提出了对“物”的全新认识,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这一认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物的感性存在,又透视了物看不见的存在,即物何以成为物、活动何以生产物的过程,此双重透视的科学认识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所谓社会认识论,并不直接等同于关于一般社会性认识的广义的一般哲学认识论,不是广义地以一般社会性认识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一切认识都是社会性的,广义地研究一般社会性认识乃是一般哲学认识论的任务。在确定的意义上,社会认识论是关于人们如何认识社会的理论,它以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社会认识论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一般哲学认识论,却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人们认识社会的特殊活动结构、活动方式、活动方法、活动规律和这种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人们对社会的认识自己构成自己的特殊道路。因此,社会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深刻揭示说明,人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对人必须从他所处的各种具体社会关系中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意识的本质特征本文试图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卓有成效和论据充足的基本立场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和认识,统一地阐述意识的形成、结构、运动、职能和本质。这里的哲学论断是以许多单门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的。意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职能方面必要前提。马克思将其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类,生产了自己集体和个人生活和发展的条件;而这是以人类能够认识、有意识地反映和理  相似文献   

20.
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认识史上,人们根据认识程度的深浅和机制的不同,区分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样两个阶段,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传统的观点认为,感性认识是主体“对事物的直接反映和复写”。基于这一认识,传统的观点还认为,在感性认识这一认识的初级阶段,由于人们只限于用感官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因而只限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既没有概念、判断、推理,也没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的参加。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为此,本文企图通过个人所接触到的现代心理学关于感知觉的研究成果,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