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研究通过2个实验,考察不同高低抑制水平对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通过安排不同难度的Simon任务(不一致试次占70%或10%)来消耗被试的认知资源,达到操纵被试的抑制水平,以侧抑制任务的前后测来评估被试抑制水平的变化情况,实验1和实验2分别以科学创造力测验和粘贴画任务测量被试的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结果发现,在科学创造力测验上,高抑制水平组被试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低抑制水平组;在粘贴画任务中,低抑制水平组被试的创造性、可爱程度、综合印象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高抑制水平组。表明高认知抑制水平有利于科学创造力,低认知抑制水平有利于艺术创造力,认知抑制对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的影响存在分离效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Stroop颜色命名作业,在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下探究重复分心物的促进效应是由习惯化机制还是由分心物连续抑制机制造成的问题,进而比较学困生和学优生在Stroop干扰效应、重复分心物促进效应和负启动效应上的差异,结果显示,重复分心物促进效应是由习惯化机制造成的。这种抑制机制,只有在分心物重复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其效用并不广泛;而负启动效应所指的分心物抑制机制却是一种效用广泛的抑制机制。并进而揭示,学困生和学优生都存在重复分心物促进效应,但因学困生的负启动效应比学优生小,所以学困生在Stroop色词干扰效应上大于学优生。 相似文献
4.
5.
探讨高低创伤个体的认知干扰效应及性别差异。采用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PTSD检查表平时版来选取高低创伤被试,通过经典Stroop范式要求被试进行色—词辨别反应任务。结果显示:高低创伤被试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高创伤被试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低创伤被试的反应时;高低创伤两组被试在任务类型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一致任务的反应时显著低于不一致任务的反应时;高创伤组被试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女性的反应时;创伤水平、性别与任务类型在Stroop效应干扰上存在交互作用。研究表明高创伤女性被试更容易受到认知干扰,Stroop任务的类型也对创伤被试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地提升创造力,是创造力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创造力表达及其影响机制的把握则是创造力提升的必要前提.本研究计划通过实施科学创造力及艺术创造力的启动实验,以不同专业大学生为被试,来探索科学创造力和艺术创造力表达的个体心理机制,及外部影响的作用模式,从而厘清在动机启动、样例启动和自我启动之间,究竟何种启动模式对创造力的表达最为有效;进而,通过对来自理工科和艺术专业领域评分者对科学创造力及艺术创造力作品的评分比较,来考查两种创造力模式间可能存在的领域影响.经由以上的探究,试图为科学与艺术创造力的发展与促进提供科学依据和建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任务探讨了不同提示线索颜色、SOA及提示有效应对于经典Stroop干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线索提示类型及其颜色是否与目标色词一致会对Stroop任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有效提示下出现显著Stroop效应,而无效提示下Stroop效应消失,显示视觉注意空间搜索会影响Stroop效应;线索提示颜色与色词颜色是否一致同样影响Stroop干扰效应,两者不一致时存在显著Stroop效应,而两者一致时Stroop效应消失,表明Stroop效应的发生依赖于色词加工中不同通道间信息的转译。关键词:Stroop 效应;线索提示任务;转译理论 相似文献
8.
前、后注意网络的关系--返回抑制和Stroop干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IOR范式与Stroop任务相结合,试图从探讨IOR与Stroop干扰效应之间的关系来推测AAN和PAN之间的关系以及IOR与注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条件下出现了显著的IOR,在Stroop条件下没有出现明显的IOR;提示和非提示位置上均出现了显著的Stroop干扰效应,但提示位置上的干扰量要显著低于非提示位置。从IOR和Stroop干扰效应之间的关系可推知,PAN和AAN是两个有交互影响的注意网络,AAN对PAN有压制作用,而PAN对。AAN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作者对返回抑制与注意问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Stroop色词干扰效应与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的不对称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实验旨在探讨中国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特征。实验测量指标为相对反应时和错误率。实验一结果表明:1.左半球对颜色反应占优势,故在实验中选用相对反应时;2.左半球的言语功能占优势。实验二将被试分为速度组与准确组,结果支持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将中学生科学创造力测验施测于英国6所中学的1190名青少年及中国2所中学的1087名青少年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呈持续上升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11-13岁、14-16岁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第二,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性别差异。英国女生的科学创造力比男生强,差异显著;中国男生的科学创造力比女生强,差异不显著;第三,中英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创造性的问题解决能力方面,中国青少年明显高于英国青少年,但中国青少年在其它方面的科学创造力及总成绩则明显低于英国青少年;第四,中国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的科学创造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学生的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11.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oncurrent verbalization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a time-critical, dynamic decision-making task. After training on Fire Chief (a computer microworld that simulates fighting a forest fire; M. M. Omodei & A. J. Wearing, 1993a), 60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allocated randomly to 1 of 3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silence, associative verbalization, or procedural verbalization. Participants who verbalized the bases of their decisions (procedural verbalization) performed significantly worse on average than participants in the silence condition. There was a small but nonsignificant decr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nts who verbalized thoughts other than the bases of their decisions while performing the task (associative verbalization). Their average level was between the level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silence and procedural-verbaliza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Two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preschoolers' interference control in variants of the day–night task. The day–night task involves instructing children across 16 trials to say the word ‘day’ when viewing a card depicting a nighttime sky and to say ‘night’ when shown a picture of the daytime sky. The purpose of the experiments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depiction on each card distracts children because it is semantic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instructed response or because the depicted item cues the alternative (incorrect) response within the response set. The results in the first study (N=23, M=52.65 months) and second study (N=54, M=50.81 months) indicate that a close semantic relation between the picture and the target response does not pose substantial interference for preschoolers. In contrast, the pictured item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preschoolers when it depicts the interfering alternative in the response set.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ference control are discussed.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阶段Stroop效应及反转Stroop效应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对Stroop效应及反转Stroop效应的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错误率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初中生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大学生和高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颜色判断和单字判断任务中,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显著高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即两种任务分别产生了Stroop效应和反转的Stroop效应. 相似文献
14.
汉字、拼音、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比较汉字、拼音和英文的Stroop干扰效应,考察文字系统的差异能否影响Stroop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汉字、拼音、英文在Stroop任务中的干扰效应依次降低。组块之间的比较表明随着刺激的重复呈现,汉字、拼音、英文的Stroop干扰效应都逐渐变小且趋于相同。对Stroop效应更加合理的理论解释是整合了文字加工过程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了在多重威胁框架下,价值肯定干预对女大学生在刻板印象威胁下的认知任务表现的作用,并比较了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肯定的影响差异.实验1发现在群体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降低了受威胁个体的任务表现水平,被试在任务中表现出更大的Stroop干扰效应;实验2发现在自我目标刻板印象威胁下,群体价值肯定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两种时长(150ms或1500ms)的刺激,令其分别完成对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面孔任务”和“词任务”。结果发现:只有“面孔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产生情绪冲突,而在“词任务”中未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影响情绪面孔加工从而引发个体的情绪冲突,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0ms时,“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消失。这提示了呈现时间是影响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情绪冲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