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丕 《心理学报》1981,14(1):18-22
关于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范畴如何划分问题,关系着如何科学地理解心理的实质和规律问题,所以从来是心理学家们十分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心理活动有“三分法”和“二分法”之争。最早在柏拉图的《铁马由斯》篇中,就有了关于心的三分法的表示,与后来关于知识,情感和欲望三种划分相符合。和这三种划分  相似文献   

2.
一 目前,在关于认识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主张应该恢复旧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范畴去代替感性和理性两范畴”;有的同志同意引入“知性”范畴,但认为“二分法”和“三分法”并不是对立的;有的同志依据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论述,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三个阶段,并认为“思维具体”是认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介绍潘菽同志对心理活动的二分法的看法,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两种心理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二、为什么情是意向活动? 三、意向和行动、心理和实践的关系; 四、三分法为什么不对? 五、潘菽同志对二分法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成就目标的一种新分类——四分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成就目标二分法和三分法的基础上,依据能力划分的两个维度-能力的界定维度和效价维度,Pintrich和 Elliott等人提出了成就目标的四分法,将成就目标分成掌握-接近目标,关注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完不成任务或避免失去已有的知识技能;成绩-接近目标,关注于表现得比他人优秀和胜过他人和成绩-回避目标,关注于避免表现得比他人更差或更愚蠢4种类型。实证研究表明,四分法不仅完善了成就目标的分类研究,而且也为提高个体的成就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唐自杰 《心理学报》1983,16(2):18-23
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介绍潘菽同志对心理活动范畴的二分法的看法~[1]。现在再补充谈一下这个问题。 一、心理活动分为认识和意向两方面是适宜的 人们为了生活,必须进行实践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不外知和行两方面,我国古代的  相似文献   

6.
在心理学上,“气质”这一概念与我们平常说的“禀性”、“脾气”相似。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活泼好动,有的人却总是安静沉稳;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总显得十分急躁,有的人情绪总是那么细腻深刻。人与人在这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气质的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自潘菽教授提出了心理活动的二分法以来,在我国心理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重视、积极的展开了讨论,这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如何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如实地阐明人的心理实质,如何建立科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的问题。最近,我在认真学习潘老关于心理活动的二分法的精辟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德育心理学中有关这方面的问  相似文献   

8.
《太玄》是拟《易》之作,同时又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观和辩证法,因此是会通“易”、“老”的杰作。但就运思理路而言,《太玄》明显地近于《老子》,而与《周易》有所不同。《周易》以二分法把阴阳视为两体,故而两体的“中和”、“中介”不易透显。《太玄》则不同,它以三分法代替了《周易》的二分法,凸显了贯通阴阳而兼体的“和”的作用。扬雄一方面希冀以《太玄》取代汉代经学而又未能予以取代,另方面他想超越烦琐的象数之学向思辨哲学迈进而又未能达到魏晋玄学的高度,从而成为两汉哲学向魏晋玄学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注意心理学中,有几个问题颇值得探讨。现仅就管见所及,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一注意的性质关于注意的性质,主要有这么两种似乎对立的说法:一说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一说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我以为这两种说法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按照潘菽同志所倡导的二分法,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分为认识活动(过程)和意向活动(过程)两大部分。注意属于意向过程的范畴,自然它本身就是一种心理过程。注意过程的基本结构为:  相似文献   

10.
注意这种心理现象,是人们所熟知的。但注意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们的回答是不一致的。有的以为注意是一种心理特性;有的认为注意是一种意向活动。前者,如曹日昌同志说:“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惟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①苏联彼得罗夫斯基等也持类似的观  相似文献   

11.
单独概念一向被认为是限制的极限,因而不能再划分。随着自然语言中逻辑问题日益引起人们重视,上述结论开始有人怀疑。于是单独概念能否划分的问题也就提了出来。有人说,“鲁迅”可分为“前期鲁迅”、“后期鲁迅”,“中国”可分为“新中国”、“旧中国”,这足以证明单独概念可以划分。有人相反,说,这不是划分,而是分解。因此,要弄清楚单独概念能否划分的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什么是分解,什么是划分。分解,通常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将某事物分成几个部分。如,树可分成树根、树干,树枝等,工厂可分为车间、财会室、厂长室、传达室等。一是指由一种化合物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相较于中国学者,美国学者对本国佛教徒分类问题的研究可谓先我着鞭。他们在二分法与三分法的学术争论中,从诸多维度对美国佛教徒进行分类,不仅异见迭出,而且对有些说法习焉不察。通过对诸多观点的剖析而缕分,本文认为,对该问题的探讨必须回到宗教信仰本身,并以此作为分类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3.
言语活动是利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是人脑的高级功能。言语活动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有影响,因而研究人的言语活动的神经机制,对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是有重大意义的。现在,就有关言语活动神经机制的一些问题简述如下。一、大脑中是否有言语中枢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科学事实主要是来自对失语症病人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库柏在道德发展问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成果与许多人道德发展的亲身经验完全一致,因而为人们普遍接受。库柏将个体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第三个层次,也没有人只在第三个层次上进行活动,大多数人时而在这一层次上进行活动,时而在另一个层次上进行活动。这三个层次代表了个体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因而不失为一种简易方便的划分方法。 库柏不仅将道德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层次,而且进一步又将每个层次划分为两个阶段。他将第一个层次称为“前习俗层次”。当婴儿发育成长时,他们要经历一个非道德的阶段。在他们道德发展过  相似文献   

15.
(一) 人的个性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通过个人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个性是由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与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所构成的人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精神系统。所谓体现人的立场的“意识倾向”是指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总方向是倾向于从人民利益出发,还是从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出发等,以及由之而表现出来的志趣宏鄙与性格优劣;所谓体现人的观点方法的“调控机能”是指一个人在认识与处理客观事物过程中,是偏重于以辩证唯物主义还是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来反映与反作用于现实世界,乃由之而来表现出来的完成实践活动效能方面的智能高下与  相似文献   

16.
情绪对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活动和其它心理活动一样是大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直接的态度和体验的反映。它伴随着认识活动和意识活动而出现,贯穿整个心理活动之中,对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有着影响和调节作用。因此,情绪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甚为密切.古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充分说明了情绪与心身健康的关系。愉快而平稳的积极情绪对人的生命活动起到良好的作用,消极而不稳定的情绪会损害人的心身健康。为了研究情绪对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我科将1980~1985年间住院确诊急性脑血管病200例,就病前情绪的变化与脑血管病的发病做一粗浅的分折。  相似文献   

17.
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多种形式的以类似“活力”范畴为基础的哲学派别,它们或者将自然界赋予精神、意识和心理活动,或者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视为受精灵支配的结果,或者将身、心分开,主张心的活动有与之相应的物质运动等等。文艺复兴时期的特勒肖与十八世纪法国的罗比耐等人,从哲学意义上说明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具有生命与  相似文献   

18.
人的心理、正是在人积极从事改造客观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人的心理既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实践。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同志,在《心理学简札》中谈到,“……人们的心理活动因实践而产生,是人们在生活实践时的主观活动,因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也受实践活动的检验。但人们的心理活动,又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的枢纽部份,没有心理活动这一主观活动部分,作为人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进行。二者互相密切  相似文献   

19.
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品行障碍的界定 ,已经形成共识是 :(1)品行障碍的发病对象是 18岁以下的青少年 ;(2 )品行障碍是一种问题行为 ;(3)这种问题行为是与社会规范和社会基本准则相背离的 ,是个体社会化不良的结果 ,个体社会化的程度和水平是品行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在个体社会化的进程中 ,涉及的往往是个体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这就为品行障碍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视角 ,研究者们正是基于对以上两组相互关系的认识对品行障碍加以分类 ,一是三分法 ,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 ;一是二分法 ,将品行障碍分为反社会性行为和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心理调节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感觉与知觉在教学中的作用。二、思维和想象在教学中的作用。三、情感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马腊费奥迪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伊·卡·那查连柯也曾说:“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 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心理学将其划分为心理过程(含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影响声乐教学的心理因素很多,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两方面谈谈心理调节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