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分别用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外部表征方式集中呈现因果信息的条件下,用直接估计因果力大小的实验范式考察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的特点,检验概率对比模型,效力PC理论和pCI规则。让287名大学生被试估计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估计具有以下4个特点:⑴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较多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一般符合概率对比模型;⑵文字陈述、表格和图形三种信息外部表征方式,不影响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但影响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估计。在预防原因条件下,与文字陈述和表格表征相比,图形表征会促使更多被试按效力PC理论来做因果力估计;⑶没有被试使用pCI规则;⑷被试估计因果力所使用的规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用图形方式集中呈现信息的条件下,用因果力大小比较的实验范式检验效力PC理论。233名大学生被试对不同化学药物影响动物基因变异的能力做大小比较判断。结果发现,对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大小的比较判断具有以下3个特点:(1)不对称性:在预防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符合效力PC理论,而在产生原因条件下的因果力判断一般不符合效力PC理论;(2)在同时变化协变值DP和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DP规则。这与概率对比模型的预测相一致,而不支持效力PC理论;(3)在固定协变值DP而只变化结果基率P(E|~C)的产生原因条件下,多数被试使用变异比RP规则。这是目前所有的因果推理理论都不能解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4.
关于pCI与因果判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检验了pCI公式对人类因果判断预测的准确性。实验结果发现,被试的判断与pCI的预测趋势基本一致,但(a+d)/n的预测似乎更加准确;被试的判断较pCI而言波动较小,且可能在开始判断时需要一段时间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或方法,之后的判断与精密的数学计算有共同之处;不同个体判断方式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仍能归为一些类型。 相似文献
5.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6.
研究使用不同方式呈现了其它可能原因,研究了这种不同的呈现方式对被试使用共变信息和经验信息进行因果判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其它可能原因的呈现方式对于因果判断有着一定的影响。当这一信息在待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共变中出现、且永远存在时,被试会排除这一其它可能原因的作用,从而增强判断的信心;(2)当其它可能原因出现于待判断原因与结果的共变中、且永远存在时,被试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经验信息的作用,更多地依赖共变信息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9—16岁儿童因果判断过程中经验信息与共变信息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考察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组的被试在使用经验信息和共变信息进行因果判断时所具有的不同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当经验信息无法证明待判断原因是否可信时,共变信息的作用要大一些;(2)随着被试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多地采用共变信息进行判断;(3)ΔP值的作用并不是直线性的,只有当它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被试才会改变自己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因果判断的理论和研究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共变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通过多年的研究,研究者们已经公认,原因与结果的共变程度是个体形成因果判断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对于共变的指标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论,无法得到一致的结果.而我们认为,共变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根据它自身的数据决定的,而是受到了各种其它信息的制约,而因果共变程度也并不存在一个完全准确的指标.共变信息在因果加工中所处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它所起到的作用要依赖于其它信息对其所做出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其它可能原因对于因果共变信息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使用相继呈现信息的方法控制了被试获得信息的顺序,将其它可能原因在因果判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分离了出来,并按照其对不同共变信息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其它可能原因会影响到被试利用因果共变信息而进行的因果推断。(2)其它可能原因与待判断原因共同存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它可能原因所起到的作用。(3)其它可能原因对于不同共变信息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摘 要:使用纸笔测验探讨表格集中呈现信息条件下取样大小对单一因果关系强度推理的影响,并比较五种模型ΔP、效力PC、SS效力、Support和χ2的预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结果显示:(1)取样大小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影响:高取样在ΔP=0时导致了低估计值,在0<|ΔP|=PPC时没有效果,在|ΔP|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与责任判断的归因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检验动机责任判断的归因模式,比较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在归因后果上的差别,以及探查中学生对考试失败结果的复合原因评定、情感反应和惩罚决定的特点。结果表明?韦纳的归因序列在我国的中学生受试者中得到证实;复合原因与单一原因的归固后果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心理学意义;四个年级组之间在原因知觉、责任判断、情感反应和行动决定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初中生对复合原因的评定倾向于能力的强或弱,高中生的评定倾向于付出努力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词频和年级对FOK判断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以识记材料的词频高低和被试年级为自变量对被试元记忆监测的FOK(feeling of knowing)判断进行研究。实验采用Hart提出的RJR(回忆—FOK判断—标准测验 )的经典范式。结果表明 :被试的年级影响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 ,大学生的FOK判断等级和准确性均高于高一年级学生 ;识记材料词频影响FOK判断等级的高低 ,不影响FOK判断准确性 ,被试对高频词对的FOK判断等级高于对低频词对的FOK判断等级 ,但FOK判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考察了被试在使用经验信息和共变信息进行两原因共同作用因果判断时所具有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两原因的性质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影响。当两原因的可信度相等时,更多被试认为两原因都可以引起结果。(2)两原因都不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P(e/~i~j)对于被试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3)两原因单独出现时结果出现的概率对于被试的选择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一变量是与两原因的可信程度共同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责任归因及惩戒行为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通过被试对特定情景的反应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来确定对艾滋病患者的部位和控制性归因、责任判断、情感以及惩戒行为之间的数量化关系。309名大学生被试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艾滋病的内部可控归因引起较高责任推断,较高生气类情感反应和较低同情类情感反应,以及较高惩戒行为;部位和控制性归因影响到责任判断和情感反应,责任推断除了直接影响到惩戒行为反应外,还间接地以情感反应为中介对惩戒为发挥作用。论文还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道德判断的社会直觉模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理性主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是一系列理性推理的结果;而当前的社会直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包括直觉系统和推理系统两种加工,很多时候人们的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和情感的结果。近期神经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成果证实了社会直觉模型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取问卷法,选取99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为被试,探讨行为责任归因与处罚公平性、严格程度判断之问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平性判断与消极结果相关,对取得同样消极结果的两个行动者采取相同的处罚(但解雇除外)更为公平;(2)公平性判断与行动者对其消极结果是否负责有关,处罚三(对无责任者的处罚比有责任者的处罚轻)与处罚一(对无责任者的处罚比有责任者的处罚重)两种情形F公平性判断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罚三中公平性判断得分较高;(3)严格程度判断与行动者是否负有责任无关,只与总的处罚严重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