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然上人(1133~1212)的净土教,不是把我国的佛教作为一种学问或研究的对象,也不是以贵族或武士等为固定对象的思想或宗教,而是以一般庶民为拯救对象的宗教。给予法然的思想和宗教以决定性影响的是集中国净土教思想大成的善导大师(613~681)。在思想和宗教方面受到善导决定性影响的法然,以“偏依善导一师”(《选择集》)而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和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谢路军 《法音》2007,(4):18-22
善导的净土思想中,往生境界论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善导讲的境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众生念佛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众生念佛往生的理想归宿。善导认为,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报土,而报土又与阿弥陀佛的报身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我们结合佛身论来论述善导的佛土思想。  相似文献   

3.
关于日本净土宗在中国净土三祖中被尊为高祖、而中国佛教在莲宗净土五祖中列为第二祖的善导大师(613—681)(以下省略敬称)所居住的寺院,岩井大慧博士曾在《佛教史论考》中《善导传的一考察》一文中,提到四所寺院,即西安的光明寺、悟真寺、实际寺和慈恩寺。同书认为,悟真寺是笼居修观之处,光明寺和慈恩寺是化度行道之处,实际寺是住持往生之处。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7,(2)
<正>五、唐代《观经》之注释道绰的弟子善导(613-681),生于今山东省,随明胜出家,20岁受具足戒。《续高僧传》说其:抄写《阿弥陀经》数万卷,口诵阿弥陀佛号。对其与《观经》之初接触,《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有其与"妙开律师共看观经"[55]之记述,回心净土教并拜访道绰。33岁之时,道绰入寂后前往长安,分别于终南山悟真寺、长安城内的光明寺、实际寺、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1,(11)
念佛往生,真实不虚。然因众生障深慧浅,实难相信。故在《阿弥陀经》中,世尊称此法门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石明先生的《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赞》引用了历代净土大德对净土法门的赞叹推崇,旨在坚定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本期刊登了一篇报导:四川江津县彭姓一家祖辈念佛,已有三代往生。这岂不是念佛往生的最好实证?  相似文献   

6.
王孺童 《法音》2005,(9):7-11
无著菩萨所举“念佛得不退”和“发愿得往生”二例释,确为净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别时意趣本义探源》(《法音》2005年第5期)一文中,将“别时性”与“方便说”归纳为“别时意趣”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本义,这与后来净土教所宣扬的“即生性”与“决定说”确实有所不同。那么,这种不同到底是本质上的矛盾,还是表象上的差异呢?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后世祖师对别时意趣的不同理解,力求呈现出一个流变的整体脉络。别时意趣与以念佛发愿为手段、往生净土为目的的净土教法若在本质上就是矛盾的,那么净土教“即生性”与“决定说”的理论基础将从根…  相似文献   

7.
世亲《往生论》说弥陀净土超越三界并且不摄受二乘种姓,这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所说极乐世界有无量声闻众相违。昙鸾会通二者,认为极乐净土不生二乘种姓,但不拒绝他们居住于此,望月信亨认为昙鸾之释有违世亲原意。智顗与唯识家以净土所居众生的类别为依据,将弥陀净土判为变化土,显然浅化了弥陀教的意趣。除此之外,关于释迦佛于秽土成佛的讨论,也需回归到对净土判释的反思上。本文通过分析几种较有代表性的净土判释观点,归纳不同依据所蕴涵的佛身观,从而厘清净土判释所涉及的维度,并从大乘佛教共举的“法身佛—法性土”思想切入,解读华藏净土与十方净土的总别关系。  相似文献   

8.
《法音》1986,(3)
“九品往生”与“净业三福”,出《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是净土宗正依三经之一。佛在经中开示十六种观法,教行人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因此也称《十六观经》。善导大师曾对此经作疏四卷,称《四帖疏》。大师在经疏中把全经义理开为“定善”、“散善”二义: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十三种观法,这就是日观、水观、地想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像观、真身观、观音观、势至观、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7,(1)
<正>序说中国的净土教以东晋慧远(344-416)的庐山流为端始,及至唐代又出现了道绰善导流和慧日的慈愍流。此三是为中国净土教的三流派~([1])。庐山慧远流是以《般舟三昧经》为依,以修定中见阿弥陀佛之净土教。道绰·善导流则是以净土三部经为依,弘扬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念佛之教说。慈愍流因受当时唐末佛教界的诸宗相融合思想的影响,在宣扬教·律·禅相融的净土教的同时,着力于对自己本性的证悟。《观无  相似文献   

10.
佛学小词典     
《佛教文化》1995,(2):16-16
净土宗:亦称“莲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善导创立。主要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往生论》。说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极乐世界),故名。相传东晋慧远在庐山邀集僧谷十八人成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故被后代奉为初祖。次后影响较大的是东魏汾州玄中寺昙鸾,著《往生论注》,认为世风混浊,靠“自力’”解脱甚难,靠“自力”解脱甚难”,而主张“乘佛愿办”(“他力”)往生净土,这种教义为“易行道”;称“  相似文献   

11.
净土宗是唐代僧人善导实际开创的中国佛教宗派, 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此宗奉东晋庐山慧远为初祖,因慧远曾与人结立“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所以,净土宗又名“莲宗”。  相似文献   

12.
温金玉 《法音》2002,(5):9-16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横流中华大地之滥觞。日僧法然、亲鸾依善导一系更创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由此,玄中寺成为中日  相似文献   

13.
禅净合流并非仅在宋朝初露端倪,在东晋时期就已出现。早期禅宗"念佛"思想也不是只在六祖慧能的《坛经》有所详述。隋唐时期,禅宗四祖道信所倡"一行三昧"将净土思想融入其中,以事、理之分将修持与往生程度相联系,体现了禅净合流的思想。同时,"一行三昧"的思想与天台宗的净土思想也有理论上的一致性。这为宋代以后佛教以禅净为主的诸宗派合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自后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净土的经典翻译不下三十余种。净土思想,早已发生。东晋时代道安(312-385)的弟子慧远(334-416)在江西庐山,与刘遗民、周续之等123人,在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西方。东魏昙鸾(476-542)修习净土法门,昼夜专诵《观无量寿经》,并作《往生论注》二卷,阐明净土教义,奠定了后世净土宗的基础。念佛一法,普摄群机,全收利钝。古德称念佛法门:“城径中之径路,方便中之方便,圆顿中最极圆顿。”明代蕅益大师赞扬《大乘无量寿经》说:“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印光大师亦说:“九界众生离此法。  相似文献   

15.
鸠摩罗什所译《阿弥陀经》的正宗分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西方净土及其主人公阿弥陀佛的超胜性;其次讲了念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最后展示了六方诸佛的证诚。归根到底,《阿弥陀经》的要点在于念佛发愿往生,关于这点,中国和日本的净土教者是如何认识的,特别是关于一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的理解,本文将以此为中心试为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一众所周知,日本净土教绘画的开展,有描写西方极乐净土景象的净土变相图,有念佛行者于临终称念佛号、期愿极乐往生,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等圣众现前的来迎图,大多是在十世纪以后制作的。事实上来迎图在形式上也很复杂。这些多种形式的来迎图正是日本净土教绘画的特色。来迎图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被称为来迎图终极的《摄取不舍曼陀罗》。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佛教的教、理、行、果四个方面,对袁宏道的《西方合论》进行研究,探索其净土思想。通过分析宏道的判教原理、净土实存之证明及信、愿、悟并进的修行理论,反映出其显净理、破狂禅的宏法目的。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唯识》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是知万善发生,信为前导,故佛经首立"如是我闻",生信之谓也.  相似文献   

19.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横流中华大地之滥觞。日僧法然、亲鸾依善导一系更创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由此,玄中寺成为中日两国佛教徒共同崇奉的净土宗祖庭。述说玄中寺就不能不论及中日净土宗交流,而谈玄中寺的中日佛教文化交流自然又不能不说到赵朴初老人。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也是赵朴初会长逝世两…  相似文献   

20.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